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史百科 > 传统文化 >

土家族建筑 土家建筑特色有“三大件”是什么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造型艺术的一种。武陵山区最早居住形式为穴居、巢居和窝棚。随着生产力发展,“巢居”演变成为“杆栏”建筑。元明清时期,土司衙署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近现代以来,在土家族“转角楼”基础上,吸收汉族的马头形封火墙和四合院等建筑技术,使土家建筑更为完备。通过多年实地采风,我把民族特色明显的土家建筑精华归纳为“三大件”:转角楼、凉亭、花桥。
    转角楼
    “转角楼”是土家族标志性建筑。武陵山区现存成千上万栋土家族转角楼。在青山碧水之间、丛林密箐之处,一栋栋饱经风霜的土家族转角楼或依山靠峰,或傍河临桥,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在保存土家族转角楼较多的特色村寨地势较高,同姓同宗的组成土家寨子,常以姓氏作为寨名,如向家寨、覃家寨、田家寨、彭家寨……也有用土家语作寨名的,如麦寨(汉意为太阳照到的地方)、苦竹寨(汉意为山坡上的寨子)、龙山县捞车村、永顺县列必村等,土家情趣十分浓郁。也有用汉语作寨名的,如保靖县木芽寨、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吴王坡、桑植县峰峦溪、武陵源区索溪峪土家族乡双峰村和永定区四都坪乡、沅古坪镇及王家坪镇石堰坪、马头溪、紫荆塔、伞家湾等。有些山寨设有寨门,寨子中心辟有广场。寨子中央建有摆手堂,为土家族人跳摆手舞、祭祀中心。
    
    土家族人在正屋左右一头或两头,与正屋垂直向外延出一组或多组排架,每排柱子长短依地势高低而取舍,形成杆栏楼宇建筑,即“转角楼”。转角楼多为三排两间,上、下两层,亦有三、四层的,其屋脊必须低于正屋屋脊,寓“客不压主”,同时也是工艺需要。修得最多的转角楼是一正屋一厢房,土家族人称之为“钥匙头”。富有人家修的双厢走马转角楼为一正屋二厢房,围成“撮箕口”,甚至在口前加上“朝门”,形成“四合水”。转角楼最有特色的地方是司檐和龛子。
    山墙与挑檐相接,成为司檐,用于挡雨通风。龛子是土家楼阁的雅称,是转角楼的厢房,外有悬空走廊。吊脚的形式依地形有临坡吊、临水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等,林林总总,花样繁多。谓之楼,须有梯可上。就是楼梯也会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有直上的、有斜上的,有暗上的、有搭上的,有石的、有木的,有从室里上的、有从室外上的……拾级而上至楼房,矮小的对子门两侧放小格窗棂。楼阁多为闺房,是土家姑娘绣花、做鞋、织“西朗卡普”的地方。走廊是由落地柱向外挑出的挂柱形成过道,有单面的、双面的、三面的乃至四面的,称为“走马转角楼”,需有较高木匠技艺者方可为之。民间俗语“木匠难起转角楼,铁匠难打铁绣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