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宋郑交战:宋国因一块羊肉输了战斗(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7:11:33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延安根据地的服装 20世纪30年代末期,作家孙犁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延安的土布,深蓝色,布质粗而疏,易下垂拉长。冬季以羊毛代棉絮,毛滑下坠,肩背皆空。有棉衣,甚少。 在延安,服装的式样和颜色比较单一。 鲁迅艺术学院师生们的穿戴有着文化人独特的风格。在延安早期的纪录影片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窑洞前唱歌的年轻人,他们服装各异,显示出在城市生活过的痕迹。有人曾这样描述说:在延安,一看见歪戴帽子的,就知道是鲁艺的文化人。 灰布军装 进入抗战后期(20世纪40年代上半叶),革命者们的服装也发生了变化。在延安后期的影片资料中,同样的窑洞前唱歌的场景,人们的服装已经变成了统一的灰布军装。 对于很多奔赴延安的文化人来说,脱掉旧长衫,穿上灰布军装,这就告别了过去的生活,成为新人延安人了。 这时在延安的各大礼堂里,每到周末和节假日的晚上,几乎都有文艺晚会或交际舞会。乐器大多是临时手工制作的。最能渲染舞场气氛的定音鼓、爵士鼓,是用废弃的美孚汽油桶改制而成。 在一个周末交谊舞会上,何其芳被有意安排跟一个同样腼腆的舞伴跳舞。她就是文学系第三期学员牟决鸣。后来,同样是在一个周末晚上,何其芳、牟决鸣在窑洞里举行了婚礼。他们身穿由灰色洗得发白的土布制服,先向毛泽东画像鞠躬,再向来宾们致谢。当时延安的婚礼很简单,称为“花生米婚礼”。拉起手风琴、唱起祝福歌,分着花生米,用轻快的交谊舞向新人表示庆贺。 《野百合花》提到的“衣分三色” 1942年3月王实味在著名的《野百合花》一文中,形容当时延安的供给制生活待遇是“衣分三色,食分五等”,大发牢骚。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当时艾青作了说明:王实味讲的“衣分三色,食分五等”是怎样的呢?所谓“衣分三色”,就是高级干部的深蓝色斜纹布、中级干部的灰青色平布、基层干部的黑色土布之间的分别;并非什么哔叽、华达呢和灰布之间的分别。艾青还指出:我们也不止一次看见毛泽东同志,穿了他那件右肘上破了一大块的、褪色的灰布衣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