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军史 > 古代战争 >

日军“战俘营”死亡率竟是德国战俘营13.3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太平洋战场上,被日军俘虏的数十万盟军战俘遭受残暴奴役和非人虐待,其中“巴丹死亡行军”和“泰缅死亡铁路”等虐俘暴行因战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定为与“南京大屠杀”齐名的日军在亚洲犯下的三大暴行而广为人知。然而,在日军设立在本土和占领地的数以百计的战俘营中,以“高度专业性、高死亡率和高级将领被押”为特点的日军奉天(今沈阳)盟军战俘营,却鲜为人知。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共俘虏盟军战俘约35万人。为充分利用战俘的人力资源支撑侵略战争,日军抛出“以战养战”的战时策略。时任日本内阁首相兼陆军大臣的东条英机曾表白,“在日本我们对于战俘具有自己的观念,那么在待遇上自然也多少要与欧美有所不同;应充分利用他们的劳动力和技术来增加我国的生产,并应该努力使其有助于大东亚战争的实行而不使有任何人力浪费。”1942年8月22日,日本陆军省次官木村兵太郎致函关东军参谋长笠原幸雄,指出要调用1500名盟军战俘以提高满洲工作株式会社制造机床的能力,来满足日本加紧生产防空高炮、军火和飞机所需要的机床设备。

1942年11月11日首批盟军战俘共1428人到达沈阳,其中美军战俘1328人,英军战俘84人,澳大利亚战俘16人。国际红十字会视察报告显示,截至1943年11月13日,奉天盟军战俘集中营在押战俘人数为1274人,年龄最长者57岁,最小的21岁。

日军共俘虏盟军战俘约35万人

 

战俘有空军地勤人员和机修人员,及其他军种的机械维修人员

战俘初到时的第一落脚点,是位于奉天北大营地区一处废弃的旧时中国军营,房屋长久无人使用,十分破旧。战俘营四周由里外两道铁丝网包围,高约1.5米,两道铁丝网之间约两米宽的中间地带被规定为“无人区”,任何未经允许进入这个区域的人格杀勿论。

到达沈阳的战俘都具有军中技术背景,有空军地勤人员和机修人员,也有其他军种的机械维修人员等,这些技术背景成为他们被挑选来沈阳的重要原因。战俘被派到日本人的工厂劳役,从事机床安装、机械加工、零件锻造等工作,有的被派到工厂的设计室从事图纸绘制工作。部分战俘分别按照制钢、制铁和土木等劳役类别被派遣到奉天盟军战俘集中营分设在“满洲皮革株式会社”“满洲帆布株式会社”和“中山钢业所”及“东洋木材株式会社”的第一、二、三派遣所劳役。在押期间到日本人的工厂里做劳役的战俘累计达77241人次。

由于日军战俘观的扭曲,盟军战俘在此遭受了残酷的虐待。幸存美军战俘奥利弗·艾伦说,在奉天战俘营,起床、点名、吃早饭时间都是早6点。这种毫无道理的时间表要求战俘必须遵守,给日军看守提供了许多惩罚战俘的机会,“惩罚形式不仅有不许吃早饭,还有在雪地里罚站、挨打,甚至被关禁闭,一切全凭当值日军看守的个人心情而定。”战俘甚至莫名其妙地就会招致日军看守的毒打,无论是士兵还是将军、年长者或年轻者都是如此。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