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冤死:魏延反骨是谣言,真实的他是这样的。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11:11:11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 他也是继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等人之后,蜀国阵营内最具能力和武功的战将,而且是北伐曹魏的坚定分子,在其生前受到刘备的提拔和诸葛亮的重用。可他却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病逝五丈原军中不久后,以“谋反”的罪名被杨仪派遣马岱追杀,并落了“夷三族”的悲惨结局。魏延的死去,标志着蜀国内部再也没一流的军事将领与曹魏抗衡了,仅仅剩下一名姜维独木难支,最终蜀国也不得不走向了灭亡的道路。 关于魏延,首先,所谓“反骨”的说法当然只能是小说家言,历史上毫无记载。从科学角度分析,谁也不可能单独在脑后多长出一块“反骨”。魏延所谓的“反叛”,其实是诸多原因造成的过激反应,反叛并无实际证据,他的最终悲惨的下场也是多方面原因综合在一起的而演化出来的历史悲剧。 先来看看魏延的出身。据《魏延传》记载,他“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这表明,魏延以低级军兵的身份,跟随刘备入川的,因为屡立军功,被刘备提升为中级军官。汉中争夺战后,等到刘备在汉中称王的时候,魏延更是遭遇突击提拔,取代名将张飞督汉中,封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刘备此言既出,则是“一军尽惊”。这也表明了刘备的识人之名,和对魏延才华的赏识。为了树立魏延的威信,刘备特意安排他当着大家的面发表施政纲领,。刘备问道:“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回答道:“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率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这个豪言壮语让刘备非常满意,也表明了魏延十足的胆略,后来魏延又晋封为镇北将军,挤身高级军官。 后主刘禅即位之后,魏延被封为都亭侯,有了名爵,之后,诸葛亮的北伐曹魏,魏延当时被委以都督前部的工作,官职是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在北伐曹魏的过程中,魏延的表现是相当突出的,并在阳溪一战,大败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等魏国名将,魏延也因此役的表现,升任征西大将军,封南郑侯,成为军中仅次于诸葛亮的军事副手。然而,魏延虽然在军中的地位,一升再升。但此时,他却和蜀国的军政一把手丞相诸葛亮,在北伐的战略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他曾在第一次北伐时,请求诸葛亮拨给他一万兵马,他选五千人作战,五千人运输,从褒中出击,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十天之内奇袭长安,但谨慎的诸葛亮认为魏延的想法太过冒险,没有采用魏延的建议。之后,数次北伐的中,他又经常“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但谨慎的诸葛亮依旧没有同意魏延的建议。魏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这也就给诸葛亮的留下了魏延爱唱反调,不服从命令的印象。最关键的还在于,魏延心高气傲,自视才高位重,看不起其他将领,不善于团结同事,这是为魏延最后惨剧的发生埋下了伏笔。当时众多将领多都礼让魏延,但唯有长史杨仪不买账,每每与魏延争风吃醋,势同水火。每次争吵,都要靠费祎出来解围方可了事。诸葛亮面对两人的争吵,本着从大局出发,爱惜二人的才干,没有加以惩罚。但诸葛亮生前没有很好的处理魏、杨二人关系,特别是以后关于魏延的使用问题,无疑是有一定失误和遗憾的。 最终,在公元234年,在五丈原病危之时,召集长史杨仪、司马费袆、护军姜维等人安排后事,做出“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不从命,军便自发”的撤退命令。此时,魏延被排除在外,一方面是魏延当时在第一线与司马懿大军对峙,另一方面,诸葛亮担心魏延在关键时刻继续唱反调,不肯撤退,坚持北伐。所以,魏延被排除在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