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平津战役:改写中国战争史上的重要战役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6:11:37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平津战役:辽沉战役结束后,东北全境获得解放,强大的东北野战军已成为战略机动力量,随时都可参与其他任何战场作战。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时刻都面临著东北、华北两大野战军的联合打击,因此,傅作义集团犹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是坚守还是撤退,徘徊不定。 1948年11月4日,蒋介石电召傅作义到南京商讨华北作战方针,蒋介石想叫傅率部南撤,以加强长江防线,于是以委任傅为"东南军政长官"相诱。然而傅作义则顾虑重重,担心南撤后自己的嫡系部队被蒋介石吞併从而成为光杆司令,遂提出坚守平津的主张。 同时,蒋、傅都估计东北野战军在辽沉战役后需经3个月至半年休整方能入关。于是蒋、傅商定在华北採取"暂时固守平津,确保塘沽海口,以观时局变化"的方针。傅作义根据这一方针,将其42个师(其中傅系17个师,蒋系25个师,总兵力约50余万人),作了如下部署:以8个师(傅系)在第11兵团司令官孙岚峰指挥下部署在张家口防区,以保持西撤绥远的通路;以18个师(蒋系、傅系各9个师)在傅作义直接指挥下,部署于北平防区;以16个师(全是蒋系)在第17兵团司令官侯镜如指挥下,部署于天津塘沽防区。 这样,傅作义的全部人马,便在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长达500公里的铁路沿线,摆成一字长蛇阵,这个长蛇阵的特点,蒋系部队控制北平以东,傅系部队控制北平以西,必要时可以各自撤逃。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军委,根据辽沉决战后的形势,估计傅作义下步行动有三种可能:一是固守平津;二是放弃平津,傅系部队撤逃绥远,蒋系部队撤江南;三是放弃平津,所有部队都撤至南京一带。 1948年11月中旬,淮海战役已经发起,黄百韬兵团将迅速被歼,在人民解放军胜利威胁下,中央军委又判断傅作义所部有可能将其全部或一部海运江南,如果真如此,则将增加尔后作战困难。于是军委决定:应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就地歼灭;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会同华北军区部队共百万人发起平津战役。 战役的基本方针是: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张地区,先完成战略上的包围和分割,尔后先打两头(张家口、新保安和塘沽)、后取中间(北平、天津),以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手段,就地全歼傅作义集团。实现这一方针的关键是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为此,中央军委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一是令太原前线徐向前兵团缓攻太原,使傅作义不致感到孤立;二是令华北军区杨成武兵团撤围归绥,包围张家口;三是令华北杨得志兵团由阜平进至涿县,准备出击平绥线;四是令东北野战军不顾疲劳,结束休整,立即入关作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