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白崇禧拒绝指挥国共大决战背后的真实隐情(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7:11:15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1948年10月,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 “徐蚌会战”)尚未开始,因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失利,何应钦、顾祝同等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希望自崇禧能出面统一指挥汉口徐州两个“剿总”。 据白先勇回忆,10月30日白崇禧由汉口飞回南京,当天看起来还颇有信心,第二天忽然拒绝接受统一指挥权。白崇禧发现徐州“剿总”早已把国军主力的几个兵团部署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铁路及津浦铁路线上,各一字排开,成为一个“死十字”,徐州平原无险可据,一旦开战极易为敌军攻破,战事迫在眉睫,要重新迁动几十万大军已无可能。加上徐州“剿总”的部队将领邱清泉、黄伯韬、李弥等人都是蒋介石的黄埔爱将,白崇禧此前和他们并无渊源,难以指挥。 白先勇对父亲 “拒绝指挥”的评价是:“十月卅日晚父亲所作的决定,拒绝指挥徐蚌会战,可能是他一生中最艰难,但事后看来也是最明智的一次抉择……徐蚌会战,乃国共内战最后决胜负的一仗,成败责任非父亲一人所能担当。事后看来绝非仅仅是军事,他作这项决定,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智慧。徐蚌会战,国军溃败,折损60万大军。如果当初一开始蒋介石便采用父亲‘守江必先守淮’,设‘剿总’于蚌埠,由父亲统一指挥策划,恐怕战争结果不致如此。父亲拒绝指挥徐蚌会战,蒋颇不谅解。 ” 两岸都有史书称,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中失利,蒋介石嫡系部队损失几近殆尽,蒋数次命令白崇禧出兵救援,白“按兵不发”,“蒋愤掷电话筒、掀桌,痛骂粗话”。 白先勇认为,这一段历史是外界对父亲白崇禧最大的误解:“两岸各自有各自的史观,大陆这边的历史会是国民党反动派内讧;台湾那边,徐蚌会战失败,蒋介石要负最大责任,但是国民党的历史也不好讲,要找个‘替罪羊’,说我父亲按兵不动。但是父亲派了黄维军团12万人去,援助徐州、淮海战役,半路被拦截,黄维被俘虏,这些都是史实。别人都说他徐蚌会战冷眼旁观,按兵不动,让蒋介石失败,完全不是这回事。我父亲怎么会看着国民党败呢?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这么简单的道理他不知道吗? ” 1954年3月,台北“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湖北代表但衡今提案弹劾白崇禧,重点是指控徐蚌会战白 “按兵不动”,不救援徐州。白崇禧书面答辩如下:“华中辖区奉命调往增援徐州部队计:黄维兵团所属之十八军(胡琏)、八十五军(吴绍周)、第十军(熊绶春)及整编第二师(师长何竹本),皆为华中最精锐之部队,由信阳、确山地区向蒙城方面增援。又二十军、二十八军两个军,亦由汉口地区由长江赶运浦口驰援,另辖区仅有之一个战车营亦随往参战。计兵力五个军一个整编师,乃系华中主力,均系增援徐蚌,几乎全部牺牲。 ” 白先勇如此描述白崇禧答辩的场面:“在‘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上,父亲亲自上陈,一一答辩,干余‘国大代表’给予热烈掌声,公道自在人心。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