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革命史:曾两次在公开场合被人扇耳光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3:11:13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钝初,号渔父,汉族,湖南常德市桃源人。中国“宪政之父”,与黄兴、孙中山并称,主持第一次改组国民党。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唐绍仪内阁的农林部总长,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 1910年秋天,28岁的宋教仁召集日本的同盟会骨干在寓所寒香园开会,提出了著名的“革命三策”—— 上策为中央革命,以东三省为后援,攻占北京,号令全国。 中策是在长江流域起义,湖北武汉最佳,先成立政府,然后北伐。 下策是在云南、广西等边远省份起事,再向内地进取。 宋教仁分析后,认为上策和下策都很难成功,中策比较合适。他决定回国,组建中部同盟会,领导长江流域的起义。 错过广州,又错过武昌 中国有句老话:一步错,步步错。 宋教仁的运气就很奇怪,总是差了那么一点,好比跳舞,踩错一拍,就再也赶不上。1911年1月,他回到了阔别六年的上海。 这时的上海,到处迸发着革命的火星。革命党人在上海创办的报刊就有十五家之多。《民立报》创办人于右任得知宋教仁回来了,立刻前去拜访,希望宋教仁担任主笔。 宋教仁犹豫了:“上海危难,恐不能久居。” 于右任打包票:“一定会周密布置。”为确保安全,他在法租界租了间房子,作为宋的办公室。 宋教仁只好答应下来。在1911年的春天,《民立报》上出现了署名“桃源渔父”和“渔父”的许多政论文章,宋教仁用这两个笔名痛斥清政府昏庸无能,并预言列强将进一步侵略中国。后来的历史证明,除了时间晚了点,这些事都发生了。 此时,黄兴准备在广州发动大规模武装起义,电邀宋教仁赴粤,于右任竭力挽留:“太危险了,以私交言,不愿君行也。” 宋教仁说:“无恐。事成,为四万万同胞造幸福;不成,则送我一颗头颅已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