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辽代青铜莲花形熏香炉的形制特点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10:11:50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 赵晓峰 参加讨论
(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摘 要:辽代的民族融合是在自然融合基础上形成的“因俗而治”的双轨制政治文化机制。辽代民族交融历史特色的形成与辽代深厚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 关键词:辽史研究;辽代;熏香炉;鉴赏 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1-0027-03 辽代莲花形手持执香炉是辽代生活用品种之一,它不仅具有辽代细腻质朴、淡雅隽永、清新含蓄等种种美的特征,而且与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社会风俗有着一衣带水、不可割断的联系。随着近年来在已发掘和征集的辽代文物中,发现了一些造型精致、简洁大方、崇尚仿生的辽代香炉。这些发现为我们研究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文化生活以提供了实物资料。本文拟就考古发现的辽代香炉略述以下几点。 图一 内蒙古赤峰征集 (内蒙古博物院藏 尺寸:长:32CM,高:12CM,底径:8.5CM) 一、辽代香炉的外形以及特点 铜香炉是铜做的焚香器具,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工艺品。铜香炉虽然质地相同但是不同时代的能工巧匠们却把他们做成了作成种种形式。铜香炉用途亦有多种﹐有熏衣铜香炉﹑或陈设铜香炉﹑或敬神供佛铜香炉。该辽代青铜莲花形熏香炉征集于内蒙古赤峰市,其形似一束三头莲花,莲茎为手柄。盛开向上的仰莲巧制为炉身,向下的莲叶作炉座。分为器盖、炉身、炉座,盖为圆形,镂空;炉身作仰莲瓣形;炉座为覆荷叶形,座身通体饰有写实的荷叶脉纹。 二、辽代民族融合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影响 目前所发现的辽代香炉而言有瓷质的、铜制的以及银制的。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件辽代青铜莲花形熏香炉,我们先要简单了解一下辽代这个由契丹建立的王朝在我国历史上对民族融合所起的作用。辽代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的封建王朝,众所周知辽代所处的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割据时期,作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占据了北方大片地域,与北宋长期对峙,其民族关系、文化冲突和交流,显得更为复杂。辽代其总体水平虽远逊唐宋,但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成就,决定了它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辽代的民族融合是在自然融合基础上形成的“因俗而治”的双轨制政治文化机制。辽代民族交融历史特色的形成与辽代深厚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辽朝契丹政权几次南下征伐带来的人口交叉式的迁徙以及中原王朝大量征调劳动人民到边地服役,客观上推动和开发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因俗而治”的双轨制是对不同文化多这有力地证明在民族大迁徙的背景下,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是在共同进行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形成的自然融合,它是以劳动人民间的相互平等为基础的,是适应历史前进的趋向的,所以在阶级社会时代也能表现为进步趋势,同时它也是社会自然历史过程的客观反映。辽代民族交融在历史特色的形成与辽代深厚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两百余年中形成的辽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同时具有契丹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辽文化的发展道路既不同于它之前的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也不同于其后女真族所建立的金。从契丹民族的历史文化进程分析,足以证明它具有较为强烈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和民族凝聚力。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潮流,落后的文化终究缺少生命力,先进的文化总是要战胜落后的文化。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农、牧民族的大融合,总是以“汉化”为主要的形式,即游牧社会的封建化,游牧政权的中央集权化,游牧人口的农业化和定居化,以及思想上的儒家化和文化上的用汉字、说汉话、通汉婚、改汉姓、穿汉服,等等。当然在其封建化和汉化过程中,也会保留其本民族的特色。每一个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地区,不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走上了这条汉化的道路。辽代历史充分证明了历史文化认同,意识和“汉化”进程是契丹民族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特别是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萧太后与圣宗率大军南下,与宋军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展开大战,结果宋军取得胜利,宋辽双方签订协议,史称“澶渊之盟”。这一盟约的签订,对于宋辽之间边境安宁和贸易来说无疑起到了推进作用。而在现已出土的辽代香炉,应当是宋与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交往的结果。同时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赤峰宁城县萧孛(bei)特本墓都征集和出土过相同器形的香炉,从这一侧面反映了宋辽之间的文化交流。 图二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萧孛特本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尺寸:通长36.5CM) 图三 内蒙古呼和浩特征集 (内蒙古博物院藏 长26.5CM,高8CM,底径8.5CM)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敦煌汉简:汉代丝绸之路畅通的历史见证
- 下一篇:安建峰:晋城新发现宋代漏泽园墓志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