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考古学 > 专门考古 >

刘群:从昭陵陪葬墓出土文物看唐代乐舞的盛况


    一 反映唐代乐舞的陶俑类文物
    唐代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来的事物能广泛包容,择其精华而吸取,特别是音乐舞蹈方面,它胸怀博大,兼蓄并收。唐昭陵陪葬墓出土的大量乐舞陶俑和乐舞壁画,不仅是唐代音乐舞蹈艺术走向灿烂辉煌的体现,也是对唐时音乐盛行,歌舞升平的真实写照。
    1、《吹口哨男骑马乐舞》
    郑仁泰墓出土,彩绘陶勇,一组两件。通高30.6厘米、长25厘米、宽9厘米。两者均头戴风帽,面仰起,墨描眉目;身穿窄袖交衽长袍,腰束黑带,脚蹬黑色长筒尖头靴,踩马蹬;马虔首张嘴,双目圆睁,鼻翼张开,剪鬃缚尾,描绘缰络,鞍鞯齐备。其一,俑头右偏,左臂斜举,手微残,右手捂嘴,似吹小哨或打口哨的样子,其二,俑头左偏,左手捂嘴,似吹小哨或打口哨的样子,右臂斜举,四指并拢,拇指分开,手扬起。此组男骑马乐俑,动作协调,形象生动,展现出大唐军乐的张扬与大气。
    2、《吹笛男骑马乐舞》
    郑仁泰墓出土,彩绘釉陶。通高38厘米。长33厘米。俑头戴红色风貌,墨描眉目,朱红点唇,身穿红色窄袖长袍,足蹬黑色尖头靴,踩马镫;手握长笛,置于嘴边,呈吹奏状;马抬头闭嘴,剪鬃缚尾,墨描缰络及目,豹斑纹鞍鞯,四肢劲健,立于踏板之上。
    此俑手握长笛,一幅正在吹奏的样子,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笛子、古筝、古琴都是古老的中原乐器,《风俗通》记载,汉武帝时,笛子称为“横吹”。
    3、《彩绘釉陶女舞俑》
    郑仁泰墓出土,高24厘米,俑头梳双螺髻,柳眉凤目,朱红点唇,面部圆润,内穿长阔袖舞衣,外着齐腰对衽半臂,系曳地长裙。体态轻盈,双臂挥动,翩翩起舞。
    4、《击鼓男骑马乐舞》
    李贞墓出土,三彩。通高33厘米、马长28.5厘米。俑头戴白色风帽,素面,脸丰满圆润。身穿绿色右交衽阔袖长袍、束腰,腰间跨一小鼓,置左膝盖处。双手持鼓槌,挥动两臂,作击鼓状;马剪鬃缚尾,抬头闭嘴,通体施褐色釉。此骑马俑釉色温润,酣畅自然,造型生动逼真,仿佛令人听到积分昂扬、震耳欲聋的鼓声。
    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有良好的共鸣作用,且声音雷动而传播很远,所以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军队的助威之用。按《礼记·明堂位》记载,它的产生大约不会晚于新时期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在征讨刘武周时就以鼓来鼓舞士气,结果大获全胜,从昭陵出土的众多鼓乐文物,可以看出鼓在当时的军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5、《击鼓女坐俑》
    牛进达墓出土,高16厘米。俑头梳双螺髻,面容丰腴,柳眉细目,系长裙,跪坐,双手抱一细腰鼓,做击鼓状。
    细腰鼓在我国历史比较悠久。早在晋代时就有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现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每逢佳节,都要击细腰鼓来庆祝。这和贞观时期的民族政策有关,唐太宗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吸引着不同的民族、邦国的使者、僧侣、留学生来到唐土,他们千里迢迢把异国的文明带到中国,贞观文明也随之远播域外。这件俑也正是初唐对外政策开放、各民族间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下的历史产物和历史见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