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群:从昭陵陪葬墓出土文物看唐代乐舞的盛况(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2:11:25 汉唐网 刘群 参加讨论
二、反映唐乐器、舞蹈的昭陵壁画 唐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中处于鼎盛时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尤其是唐宫廷音乐更是绚丽多姿,盛况空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的音乐、舞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昭陵壁画对此有所印证。 1、《弹箜篌女伎图》 李思摩墓出土。该图高130厘米、宽90厘米,绘于墓室西壁北铺。女伎头梳高髻,柳眉细目,朱红点唇。穿窄袖朱砂色襦,襦的袖口及下沿饰团花,系白色曳地长裙,裙下露黑色云纹履头。左手托箜篌,右手抚弦,呈弹奏状。女伎侧向而立,体态丰腴颀长,仪态端庄典雅。 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乐队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孔雀东南飞》中曾叙“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在唐代,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时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但是,这种古老的乐器,从十四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的消失了,人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而李思摩墓出土《弹箜篌女伎图》中,就可清晰的看到当时箜篌的全貌,弥足珍贵。 《弹琵琶女伎图》 李思摩墓出土。该图高160厘米、宽130厘米,绘于墓室东壁北铺。女妓头梳高髻,面如圆月,细眉凤目,朱点唇。穿窄袖衫,披淡蓝色长披帛,系红白相间条纹长裙,裙下露黑色云纹履头。女妓正向而立,横抱琵琶于胸前,容貌俊秀,娇媚动人。 琵琶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曰:“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自秦汉以来,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开来,到了乐舞昌盛的唐代,琵琶就更加普及了。唐代诗人白居易、顾况,元稹等都有专门歌咏琵琶的诗篇,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一篇以琵琶为名的著名诗篇。 3、《奏乐图》 李勣(徐懋功)墓出土。该图绘于墓室东壁北铺。高95厘米,宽75厘米。图中所绘三个站立着的持乐女伎,左边一人吹排箫,右边一人吹横笛,中间一人残损过甚,仅存裙子下端。三乐伎均系黑白相间条纹长裙,披白色帔帛。两边乐伎均梳高髻,穿红色圆领窄袖衫。墓室北铺宽210厘米,从范围来看,当初所绘的奏乐女伎当有七八人之多,遗憾的是已被毁坏。 4、《舞蹈图》 李勣墓出土。该图绘于墓室北壁东铺,与《奏乐图》呈直角连线。图中绘两舞者对舞。她们均梳精美别致的双环望仙髻,眉目清秀,容貌娇美;身穿红色甩袖衫,系黑白相间条纹长裙。体态妖娆,衣袂飘动,舞姿柔美舒朗,如花绽放。其左边舞者,在旋转中又呈现急剧下蹲的样子。 《奏乐图》和《舞蹈图》刚一出土,就在社会上引起强烈轰动,并受到广泛关注,一时成为艺术界的热门话题。关于画面所表现的舞蹈内容,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胡旋舞,有人认为是柘枝舞,还有人认为是清商乐舞。那么此舞到底是何种舞蹈,我们试作分析: 唐朝是我国古代乐舞的极盛时期。此时的乐舞气势磅礴,场面壮观,集诗、词、歌、赋于吹奏弹唱;融钟、鼓、琴、瑟于轻歌曼舞。它是在南北朝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乐舞大体分为键舞和软舞两类,前者敏捷刚劲、威武激越,后者优美柔婉、飘然若仙。胡舞大多属于前者,而传统的汉族舞蹈则基本属于后者。健舞又分为“阿辽”、“柘枝”、“胡璇”等,都是体育舞蹈。一代女皇武则天曾下令在皇宫内设“习艺馆”,旨在教宫女们学习诗文,后来逐步演变成专门训练歌手和舞蹈家的“教坊”。两种不同的舞蹈,决定了两种不同的服饰。从壁画内容来看,健舞的舞服以小窄袖为多,以便腾越旋转;而软服的服装则多用宽广袖,以表现出婉转、舒展的姿态。 唐代长安城可以说是多种舞乐的总汇集地。除了传统的中原舞之外,还有来自西域的胡舞、胡乐。此外,邻近诸小国也献舞伎于唐室,使得异域歌舞和中原乐舞完 美的融合在一起,造就了音乐歌舞的黄金时代。《旧唐书》记载:西域、天竺、高丽、高昌和百济等国都进献过跳胡璇等民族舞蹈的乐伎。这些带有民族特色的舞蹈,一经传入,便风靡中原各地。 胡旋舞急转如飞,表演者在一块小圆毯上飞速旋转到衣带飞扬。它是著名的西北少数民族舞蹈,《旧唐书·音乐志》云:“康国乐,工人皂丝布头巾,绯红布袍,锦领。舞二人,绯袄,锦领袖,绿绫浑裆袴,赤白靴,白袴帑。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璇。乐用笛二、正鼓一、和鼓一、铜钹一。”由此可以看出胡旋舞伴奏的乐器以鼓为主。白居易在《胡旋女》一诗中也曾云:“胡璇女,胡璇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生动地描绘了这个舞蹈因急速旋转而使人眼花缭乱的美妙舞姿。 胡旋舞一般为女子所跳,因为它是一种健舞,所以后来也有男子跳的。史载杨贵妃擅长跳胡旋舞,安禄山也喜跳此舞,他总能让自己肥硕的身体飞快旋转。当时胡姬遍布长安城,他们能歌善舞,给大唐生活增添了无限的柔情和浪漫。 通过以上对唐代乐舞的分析、了解以及对壁画中舞者所表现出的急剧下蹲的舞姿来看,笔者认为它应是当时最为流行的胡旋舞。 5、《二女子对舞图》 无独有偶,在陪葬昭陵的燕妃墓中,也出土了于这种舞蹈形式极为相似的一幅《二女子对舞图》壁画。 该图绘于后墓室北壁东铺,高132厘米,宽192厘米。图中绘二女伎对舞,儿女均戴精美花冠,饰飞天髻,戴黄色步摇,穿红色交衽阔袖衫,系黑、白相间条纹长裙,面向中央,低头对舞,舞步一致,娴熟协调。那悠然、如花绽放的舞姿,在动人的音乐中旋转飞舞,带给我们许多的感动和享受。这两幅图装饰华丽,舞姿一丝不苟,毫无疑问是一种宫廷舞蹈。 昭陵壁画中的唐代妇女形象,不但把中原舞蹈的舒展流畅及胡旋舞的高亢激扬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且使我们对唐代诗句“粉胸半掩疑暗雪,慢束罗裙半露胸”、“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加形象的理解。 唐昭陵陪葬墓出土的这些画面唯美、舞姿悠扬的精美壁画,带我们步进那段尘封的历史,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千三百年前大唐乐舞的绚丽多姿、鼓乐齐奏、盛况空前的音乐舞蹈场景,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大唐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繁荣与昌盛。(昭陵博物馆 刘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