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早期德意志政治发展特性刍议(6)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7:11:15 《世界历史》 钱金飞 参加讨论
①R.J.W.埃文斯、米夏埃尔·沙伊希、彼得·H.威尔森主编:《1495-1806年的神圣罗马帝国》(R J.W.Evans,Michael Schaich and Peter H.Wilson,eds.,The Holy Roman Empire 1495-1806),牛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6页。 ②R.J.W.埃文斯、米夏埃尔·沙伊希、彼得·H.威尔森主编:《1495-1806年的神圣罗马帝国》,第3页。 ③彼得·H.威尔森:《1495到1806年的神圣罗马帝国》(Peter H.Wilson,The Holy Roman Empire:1495-1806),麦克米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8—10页。 ④格哈德·贝内克:《1500-1750年德意志的政治与社会》(Gerhard Benecke,Society and Politics in Germany 1500-1750),多伦多大学出版社1974年版,第23—38页;迈肯·翁巴赫主编:《德意志的联邦主义:过去、现在和未来》(Maiken Umbach,ed.,German Federalism:Past,Present,Future),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28、35页。也有学者反对将帝国视为一种联邦,可参见阿尔弗雷德·科勒《神圣罗马帝国:一种联邦制体系?》(Alfred Kohler,“Das Heilige Reich-ein Fderativesystem?”),托马斯·弗勒施勒主编《拿破仑时代欧洲的联合与对抗》(Thomas ,ed.,Collaboration and Resistence in Napoleonic Europe),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07—120页。 ⑤约阿希姆·瓦莱:《1493-1648年的德国与神圣罗马帝国:从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到威斯特伐利亚和平》(Joachim Whaley,Germany and the Holy Roman Empire,from Maximilian I to the Peace of Westphalia 1493-1648),牛津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25—40、637—645页。 ⑥格奥尔格·施密特:《旧帝国的历史:1495到1806年近代早期的国家和民族》(Georg Schmidt,Geschichte des Alten Reiches,Staat und Nation in der Frühen Neuzeit,1495-1806),C.H.贝克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 ⑦彼得·克劳斯·哈特曼著,刘新利等译:《1648-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文化史:帝国法、宗教和文化》,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26、30—32、33、35—36、37页。 ⑧彼得·H.威尔森:《1495到1806年的神圣罗马帝国》,第34—59页。 ⑨关于帝国最高法院的运行情况,可参见伯恩哈德·迪斯特尔坎普主编《德意志历史上的高等法院:研究现状及研究视角》(Bernhard Diestelkamp,ed,Das Reichskammergericht in der deutschen Geschichte:Stand der Forschung,Forschungsperspektiven),伯尔劳出版社1990年版。关于帝国行政区及其有效性,可参见温弗里德·多曹尔《旧帝国宪法中的德意志各帝国行政区及各自的发展情况》(Winfried Dotzauer,Die deutschen Reichskreise in der Verfassung des alten Reiches und ihr Eigenleben),达姆施塔特科学书籍出版社1989年版;詹姆斯·阿伦·范《施瓦本帝国行政区:1648-1715年在神圣罗马帝国中的机制发展史》(James Allen Vann,The Swabian Kreis:Institutional Growth in the Holy Roman Empire,1648-1715),百科全书系列出版社1975年版。 ⑩罗杰·怀恩斯:《帝国行政区、诸侯外交和1681至1714年的帝国改革》(Roger Wines,“The Imperial Circles,Princely Diplomacy and Imperial Reform 1681-1714”),《现代史研究》(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第39卷,1967年第1期。第1—2页。 (11)“国家结构形式”指调整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形式,主要有单一制和联邦制两种形式,“我们可以将神圣罗马帝国称作前现代联邦制国家”。参见王丽萍《论联邦制的本质与形式》,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年,第9、13、14页。 (12)汉斯·格罗斯:《帝国与主权:1599年到1804年神圣罗马帝国公共法律文献发展史》(Hanns Gross,Empire and Sovereignty:A History of the Public Law Literature in the Holy Roman Empire,1599-1804),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12—13页。 (13)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现代德国的起源》(Geoffrey Barraclough,The Origins of Modern Germany),巴塞尔·布莱克维尔出版社1962年版,第10—11页。 (14)彼得·布利克勒著,托马斯·A.小布雷迪、H.C.埃瑞克·米德尔福特译:《1525年革命:对德国农民战争的新透视》(Peter Blickle,The Revolution of 1525:The German Peasants’ War from a New Perspective),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1—82页。 (15)关于诸侯领地国家构建过程中的各种抵制因素,可参见彼得·布利克勒主编《抵制、代表和公社》(Peter Blickle,ed.,Resistance,Representation,and Community),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35、83—88、97—98、116—126、132—138页。 (16)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现代德国的起源》,第141、328页。 (17)奥地利、马格德堡主教管区、奥斯纳布吕克、萨克森选侯邦、于里希公国、西里西亚、波美拉尼亚和梅克伦堡、马克伯爵郡、黑森分别于1402年、1400年、1425年、1438年、1447年、1474年、1484年、1486年、1504年开始征收统一邦国税。参见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现代德国的起源》,第346—349页。 (18)汉斯·格罗斯:《帝国与主权:1599年到1804年神圣罗马帝国公共法律文献发展史》,第13页。 (19)戈特弗里德·G.克罗德尔:《对罗马法的抵制与德意志的宗教改革》(Gottfried G.Krodel,“The Opposition to Roman Law and the Reformation in Germany”),《法律与宗教研究》(Journal of Law and Religion)第10卷,1993年第1期,第263—264页。 (20)关于宗教改革时期德意志境内“社会训诫”发展的情况,可参见波-齐亚·希亚《宗教改革时期的社会训诫:1550年到1750年的中欧》(Po-Chia Hsia,Social Discipline in the Reformation:Central Europe 1550-1750),路特雷格出版社1992年版;海因茨·希林主编《近代早期欧洲社会控制和社会训诫的机制、手段和机构》(Heinz Schilling,ed.,Institutionen,Instrumente und Akteure sozialer Kontrolle und Disziplinierung im frühneuzeitlichen Europa),维托里奥·克罗斯特曼出版社1999年版。 (21)约翰·米勒主编:《17世纪欧洲的绝对主义》(John Miller,ed.,Absolutism in Seventeenth Century Europe),麦克米兰教育有限公司1990年版;彼得·H.威尔森:《中欧的绝对君主制》(Peter H.Wilson,Absolutism in Central Europe),路特雷格出版社2000年版;威廉·W.哈根:《勃兰登堡17世纪的危机:三十年战争、农奴制的动摇和绝对君主制的兴起》(William W.Hagen,“Seventeenth-Century Crisis in Brandenburg:The Thrity Years’ War,the Destabilization of Serfdom,and the Rise of Absolutism”),《美国历史评论》第94卷,1989年第2期,第302—335页;卡林·J.迈克哈代:《近代早期哈布斯堡王朝治下奥地利绝对君主制的兴起和贵族的叛乱:1570-1620年》(Karin J.MacHardy,“The Rise of Absolutism and Noble Rebellion in Early Modern Habsburg Austia,1570-1620”),《历史与社会比较研究》(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第34卷,1992年第3期,第407—438页。 (22)约阿希姆·瓦莱:《1493-1648年的德国与神圣罗马帝国:从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到威斯特伐利亚和平》,第2页。 (23)卡尔·奥特马尔·冯·阿雷廷:《旧帝国:一个联邦还是一种等级制体系》(Karl Otmar von Aretin,“The Old Reich:A Federation or Hierarchical System?”),R.J.W.埃文斯、米夏埃尔·沙伊希、彼得·H.威尔森主编:《1495-1806年的神圣罗马帝国》,第29页。 (24)赫伯特·格隆德曼等著,张载扬等译:《德意志史:古代和中世纪》第1卷,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18页。 (25)赵文洪:《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社会等级》,施治生、徐建新主编:《古代国家的等级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81页。 (26)赫伯特·格隆德曼等著,张载扬等译:《德意志史:古代和中世纪》,第518页。 (27)钱金飞:《中古晚期德意志市民与王权结盟新论》,《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钱金飞:《宗教改革前期南德帝国城市与皇权的结盟》,《武汉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28)托马斯·A.小布雷迪:《转向瑞士:1450-1550年间的城市与帝国》(Thomas A.Brady,Jr.,Turning Swiss,Cities and Empire,1450-1550),剑桥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1—39页。 (29)贝恩德·默勒著,H.C.埃瑞克·米德尔福特、马克·U.小爱德华兹翻译及主编:《帝国城市与宗教改革》(Bernd Moeller,Imperial Cities and the Reformation,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H.C.Erik Midelfurt and Mark U.Edwards,Jr.),雷比林特出版社1982年版,第106页。 (30)约希阿姆·瓦莱:《1648-1806年的德国与神圣罗马帝国:从威斯特伐利亚和平到帝国的解体》(Joachim Whaley,Germany and the Holy Roman Empire,from the Peace of Westphalia to the Dissolution of the Reich 1648-1806),牛津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10—212页。 (31)托马斯·A.小布雷迪:《近代早期欧洲的公社、政治和宗教改革》(Thomas A Brady,Jr.,Communities,Politics and Reformation in Early Modern Europe),科宁克利耶克·布利尔·NV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416页。 (32)贝恩德·默勒著,H.C.埃瑞克·米德尔福特、马克·U.小爱德华兹翻译及主编:《帝国城市与宗教改革》,第41页。 (33)《帝国城市院》(Reichsstdtekollegium),http://de.wikipedia.org/wiki/Reichsst%C3%A4dtekollegium,2014年9月30日。 (34)得·H.威尔森:《1495到1806年的神圣罗马帝国》,第40—42页;彼得·克劳斯·哈特曼著,刘新利等译:《1648-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文化史:帝国法、宗教和文化》,第32—34页。 (35)马克斯·布劳巴赫:《德意志史》第2卷上,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29—231、460—463页;彼得·H.威尔森:《1495到1806年的神圣罗马帝国》,第43页。 (36)民主有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两种形式。前者指民众通过直接到场的方式参与政治决策,以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制和日耳曼部落民众大会民主制为代表;后者也被称为代议制民主,指民众不是通过直接参加,而是通过其代表参与政治决策。参见丛日云、郑红《论代议制民主思想的起源》,《世界历史》2005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战时国民政府对日军罪行的调查
- 下一篇:蒙古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回顾及年代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