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殖民统治时期菲律宾的华文教育(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2:11:55 《世界历史》2014年第3期 姜兴山 参加讨论
三、华文教育对华侨社会的影响 美国占领菲律宾后,推行的殖民教育政策催生了华文教育的萌芽。随着华侨处境的不断改善,华文教育得到普及和发展,华侨社会组织与人们的意识形态发生急剧的转变,他们一改过去的“过客心态”,掀起了薪传中华文化的浪潮。“一些华侨对于其他社会事业,或有漠视之处,独有华文教育,大多数尽力支持”。[40]华侨希望子女学习中文,接受祖国文化熏陶,让中华民族文化在海外传承和发扬。华侨清楚地认识到,学校教育在维持华侨社会方面的关键作用。没有华文教育,就没有华侨社会,这种说法并不为过。[41] 纵观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可以看到,在美国殖民统治菲律宾时期,华文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华文化在菲岛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华侨社会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华文教育使华侨保持了中华文化的特质。西班牙统治菲律宾期间,许多在本地出生的华侨子女,因没有接受华文教育的机会,自然会更多地受西班牙和菲律宾文化的熏陶。在这样的境况下,经过几代人的时问,华裔后代逐渐丧失了讲中国语言的能力,自然也就谈不上传承中华文化了。他们变成了地道的菲律宾人,融人到当地社会的洪流之中。有时由于在经济利益上竞争,他们还会与新华侨发生激烈的矛盾和冲突,甚至有子女羞认华侨为父,以自己为华人而感到羞耻。[42]不少华侨拥有巨资,富甲一方,可是一旦去世,因为子孙忘记祖宗,于是有“终生劳碌,只不过为番仔添丁发财”的感叹![43]美国殖民统治期间,华文教育得到发展,致使保持了华人族群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民族之“根”的认同。因此,华文教育是华人族群保留中华文化的最重要武器。 其次,华文教育增进了华侨社会的凝聚力。华侨对祖国的感情渊源于血缘、文化和共同的历史承担,形成了海外华人的民族主义。美国的殖民主义政策催化了华侨民族主义,为华文教育发展孕育了良好的环境。华文教育不但传承了中华民族文化,加强了其民族的认同,也激发了民族觉悟,增强了团结意识。菲律宾华文教育正是“无数热心侨胞,以血汗培养之成果”,而这种中西合璧的教育,既保证了华侨社会的文化特色,形成了华侨社会的良好风气,也促进了华侨社会同当地人的文化交流与和睦共处。同时,华文教育提高了华侨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在菲岛谋生的竞争力。为适应菲岛政治、经济状况的改变,求得生存空间,华侨不像以前“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那样单打独斗,意识到必须有强有力的团体为后盾,才能谋得自身的权益。因此,知非团结不足以图生存,非谋互助不足以言发展。[44] 第三,华文教育加强了华侨社会与中国本土的联系。作为海外华侨,他们既有保存传统的“中国化”的一面,又有为适应生存环境而“当地化”的二重性。这种移民的意识和感情,以及他们同祖国所保持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使早期寓居菲岛的华人彰显出“中国化”的特征。但是,许多菲律宾出生的华裔年轻人接受了当地教育,当他们在习俗和文化上更适应菲律宾之时,便开始逐渐摆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他们当中很多人对与中国的特殊关系不以为然,也不承认自身的民族身份,有些华裔朝着完全“菲律宾化”方向迈去,为了尽快融入当地社会,他们与中华民族和民族文化渐行渐远,直到国家认同的转变。令人感到非常遗憾的是,菲律宾政坛上有不少以积极排华著名的人物,竟有华人的后裔,炎黄子孙而以煎迫炎黄子孙为能事,那不是有煮豆燃豆萁的悲哀![44]华文教育恰恰改变了这种令华侨感到不快的状况。此外,美国统治菲律宾时期的华文教育,基本上按照国内模式并结合当地教育特性来创办,其教育宗旨是培养华侨具有中华文化特质,唤醒他们的中华民族意识,从根子上对祖籍国的认同。这样,华文教育充当了一种良好媒介,有效延续了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识,维系了海外华侨的民族属性和祖籍国的民族感情,成为与祖国保持密切联系的纽带和产生“向心力”的重要因素。 美国殖民统治菲律宾时期,华文教育的兴起与繁荣,客观上得益于当局为维护其殖民统治而奉行的相对“自由”的教育政策,对华侨社会认同中华文化以及加强与祖国的联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国殖民统治结束之后,华文教育在菲律宾虽然历遭坎坷与曲折,甚至面临灭顶之灾,但这一时期奠定的华文教育基础却很难从根本上被动摇。广大华侨保持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识,一旦局势改变,华文教育便会东山再起。这种影响在如今的华文教育中依然清晰可见。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不列颠及其意识形态十字军对阵法国大革命
- 下一篇:俄国学者关于俄国农民农奴化史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