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历史学笔记》(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8:11:59 《世界历史评论》2015年第 于沛 参加讨论
一开始我们讲了,《历史学笔记》的内容,是以公元前1世纪初开始到17世纪中叶的历史,而公元前1世纪以前的历史,则记述在另外的一本笔记里面,这就是《古代社会史笔记》。该书是马克思在1879-1882年间,就公元前1世纪以前欧洲历史所做的详细的摘录。1996年,由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曾出版过单行本。公元前1世纪以前,欧洲历史的主要内容是古代希腊从原始氏族制度向奴隶制度演变的历史。所以《古代社会史笔记》,在国外多被称作《人类学笔记》,或《民族学笔记》。《历史学笔记》和《古代社会史笔记》,集中体现了马克思晚年的历史研究,所以研究者多将两部笔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常合称为马克思的“两部历史学笔记”。 《古代社会史笔记》的内容是:《马·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第1册,1879年莫斯科版)一书摘要》,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约翰·菲尔爵士〈印度和锡兰的雅利安人村社〉(1880年版)一书摘要》,《亨利·萨姆纳·梅恩〈古代法制史讲演录〉(1875伦敦版)一书摘要》,《纳·拉伯克〈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1870年伦敦版)一书摘要》。1985年,中文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曾发表其中《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亨利·萨姆纳·梅恩〈古代法制史讲演录〉一书摘要》、《纳·拉伯克〈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一书摘要》、《马·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1987年,《马列主义研究资料》第1期发表了《约翰·菲尔爵士〈印度和锡兰的雅利安人村社〉一书摘要》。 对这部笔记的称谓,大体有以下三种:一是“人类学笔记”或“民族学笔记”。“人类学”和“民族学”这两个概念在西方学术传统中有相通之处,时常混用。美国人类学家劳伦斯·克拉德,唐纳德·凯利、诺曼,莱文,以及布洛赫等人多这样使用。 二是“古代史笔记”或“东方社会笔记”,这主要以苏联的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马克思晚年笔记的主要问题,是要探索根据西欧材料建立的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东方社会发展的独特道路。 三是统称“马克思晚年笔记”。这种称谓不涉及笔记的具体内容,但意思模糊。 以上三种称谓中,“人类学笔记”称谓正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接受。国内一些研究者认为,这是对马克思这部笔记内容的误读:第一,将马克思关于“人的科学”同现代意义上的“人类学”混为一谈。在马克思的许多著作中,“人类学”是个广义概念,往往是“人本学”的同义词,更多地是强调“人的本质”及其社会发展的含义。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的“人类学的本体论”(anthropological ontology),也就是“人本学”(Anthropoontology)的意思。第二,忽略了对马克思理论革命性特征的关注。1880年,纽约《太阳报》记者约翰·斯温顿采访马克思时,曾问及“什么是存在”,马克思“严肃而郑重地回答说‘斗争’”,“为人类解放而斗争”,是马克思学说的核心。 马克思晚年摘录的两部历史学笔记,并非是受“不可饶恕的学究气”驱使,逃避现实进行所谓“纯粹学术性的人类学理论”的探讨,马克思从未停止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古代社会史笔记》也是如此。他摘录的虽是人类学著作,但其目的却是为了丰富和完善唯物史观,从国家和文明起源的角度,论证私有制和国家存在的历史暂时性,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这和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的本质内容,完全是一致的。 《古代社会史笔记》的主要理论贡献,首先是完善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如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希腊和罗马的氏族,以往限于研究条件,不少问题都是个谜,如今可以用印第安人的氏族来说明了,因而也就为史前史、人类的原始历史找到了新的基础。此外,阶级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也适用于说明氏族社会的社会结构。丰富了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中,经典作家第一次描述了如下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序列: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形式。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中提出,“一般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①1881年,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给马克思写信,请求马克思谈谈他对俄国历史发展的前景、特别是他对俄国农村公社的命运的看法。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回信中,首先引用了自己在《资本论》中关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起源的论述,然后指出:“可见,这一运动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地限于西欧各国。”②1877年,马克思在给俄国《〈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写道:他(俄国社会学家、政治家、自由主义民粹派的著名代表米海洛夫斯基)“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③。此外,关于从公有制社会向私有制社会的转化,经典作家也提出了新的观点。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曾写道:“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研究了古代社会史之后,对此进行了纠正。1847年前,人类的史前史以前的社会组织,几乎无人知晓,马克思和恩格斯也不例外。后来随着哈克斯特豪森、毛勒,特别是摩尔根等学者史前史研究成果的问世,才充分证明了随着原始公社的解体,社会才开始分裂出对立的阶级。这样,《共产党宣言》上面那句话,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加了一个注:“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④而不再是“一切社会的历史”。 其次,对一些政治经济学的论断进行了修正。马克思在研究古代社会史的同时,并没有停止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没有停止对《资本论》第一卷的修改,没有停止《资本论》其他内容的写作。例如,指出俄国的土地关系,具有不同于西欧的特殊形态;俄国的土地所有制和对农业生产者的剥削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依据印度村社土地所有制演变的实证资料,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马克思、恩格斯以前关于东方“不存在土地私有制”的论断。马克思十分重视各国土地制度及其演变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反对用西欧模式说明和概括一切。如印度不存在“西欧意义上的封建主义”,看不到西欧的土地庄园化、社会的农奴化、政治割据等。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西方史学理论史上的历史客观性问题
- 下一篇:工业革命史煤炭问题研究中的三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