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埃考古合作将助力中国埃及学走向国际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4:11:40 中国社会科学网 刘远舰 参加讨论
图为郭子林副研究员向记者讲述古埃及文字读法。 本网记者 刘远舰/摄 2016年正值中埃文化年,中埃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多。4月11日,埃及驻华大使馆与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共同举办了埃及考古新发现座谈会,为中埃两国文化交流再添砖瓦。中国与埃及作为两大文明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与丰富的历史文明遗存。文明的交流与互动是建立在对文明的历史考察与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作为一门专门研究古埃及文明的学科,埃及学由来已久。那么,埃及学缘起何处?中国的埃及学发展历程与现状如何?埃及考古新发现对埃及学将产生哪些影响?以及中埃考古合作的前景如何?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郭子林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您介绍一下埃及学的由来? 郭子林:埃及学从定义上来讲,它是研究古代埃及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综合性专门学科,在国外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古埃及是一个失落的文明,与中国文明不同。中国文明是延续的,古埃及文明在公元642年阿拉伯人征服之后就中断了,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古埃及文字成了“死文字”,已经没有人认识了。当然,人们在宗教观念、文化意识等方面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阿拉伯人征服之前,古埃及文明就经历了长时期的被同化过程。在公元5-6世纪,基督教就已经在埃及人的思想世界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一时期,曾有一位埃及学者尝试研究古埃及文明,试图恢复自己的传统文化,但是他连古埃及文字都没有解读成功。在此之后的整个中世纪时期,没有人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古埃及文明研究。直到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之后,以得努(Deno)为首的一批随军学者编纂了24卷本的《埃及纪行》,这套丛书引起了欧洲人的极大兴趣,进一步激发了欧洲人研究古埃及的热情。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古埃及文明,尤其是想要解读它的神秘文字。 1822年,法国历史学家、语言天才商博良成功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他在《致达西尔先生的一封信》中阐述了自己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过程和观点。他的观点后来经过他本人和其他学者的验证,证明是正确的。这封信就标志着埃及学的诞生。整个19世纪属于埃及学的奠基阶段,文献的解读、考古遗址的积累以及古埃及文字词典的编撰是这一时期的三项重要工作。古埃及文明史的基本框架被构建出来。 从20世纪初开始,埃及学向着更为深入的方向发展,研究内容更为细化,语言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纸草学、碑铭学、建筑学、艺术学等都成为埃及学的重要研究方向。1914年,《埃及考古学杂志》创刊,这是埃及学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儿,对埃及学的规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20世纪,埃及有很多轰动世界的考古发现,如1922年图坦卡蒙墓的发现与挖掘、拉美西斯二世家族墓的发掘、阿玛尔纳书信的发现和研究等,进一步丰富了埃及学的研究维度。到21世纪初,世界很多国家都设立了专门的埃及学研究机构,每三年召开一次的国际埃及学家大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埃及学者约上千人,埃及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体系较为成熟的国际性学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