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世界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城市历史地理研究出现新趋势


    城市历史地理研究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领域,对于还原城市历史面貌、保存城市历史文脉乃至合理规划城市建设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引介,城市历史地理研究开始走向对城市空间的全方位、立体式研究。围绕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有关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提高研究“分辨率”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历史地理研究在方法、视野等方面突破明显。受益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引介,中国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相较之前更关注近代城市空间的特点与演变,研究者有可能以更精确的方式复原城市的发展过程及空间结构。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张晓虹介绍说,如以城市道路、河浜体系以及公共设施等作为代用指标,用地理信息系统可复原这些代用指标随时间变动的空间扩展过程。
    张晓虹进一步解释说,分析以实测为基础绘制的大比例尺城市地图中的信息,建立连续的土地利用变迁序列,用以复原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过程,这一方法可称为“小区域—大尺度研究”。这种研究可以有效纠正单纯依靠文献资料进行空间还原的偏差,已成为当前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一个趋势。
    以往对城市空间的复原,主要通过研究城市行政区域来实现。张晓虹认为,这样的方法既缺乏精确的时间序列,更无法切实地反映城市建成区的形成过程。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让学者可以利用精度更高的代用指标进行城市建成区的复原,这不仅提高了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分辨率”,同时也推动了对历史上的城市形态、空间结构等的研究走向深入,甚至为历史上的城市社会空间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的关注,让城市历史地理研究比传统的城市史研究更贴近现实。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侯甬坚认为,“城市史研究的对象仍然以城市成长过程为主,更多关注的是城市的整体面貌;而对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探讨,则离不开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后者寻求与现代城市概念体系的衔接,使研究成果具有更多的应用性质。”
    重视城市社会空间研究
    21世纪之前,学界对历史上城市空间的研究侧重于分析城市物理空间,而对社会空间的研究则略显不足。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室主任成一农认为,城市社会空间作为人类活动和功能组织在城市的空间投影,与社会关系和社会中的权利关系相联系。开展对历史上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不仅能拓展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领域,更能促进城市历史研究的多样化。
    与此同时,城市意象等研究取向也越来越受到学者重视。张晓虹说,近年来,随着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个人、群体与城市空间关系逐渐成为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热点,而这方面主要体现为对城市意象和地方感的研究。
    作用于人心理的城市空间元素是多方面的。张晓虹表示,不仅视觉所观察到的道路、祠庙与标志性建筑等物理实体的形制、色彩可以影响人的认知,飘荡在城市不同角落里的声音与气味同样可以。而这些都反映和影响着人对空间的感受,塑造着不同城市或者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的空间品格。一些学者对近代北京、西安等城市进行了分析,揭示出观察者对城市空间的认知特点,认为这一认知过程大致经历了“综合意象形成—内部景观元素判识—城市空间结构意象确立”的过程。
    助力现代城市规划建设
    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与今天的城市存在差异。尽管如此,今天的城市规划仍可一定程度上在文化、理念等层面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相结合。
    成一农认为,“应当重视城市历史地理研究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作用。”他举例道,一些城市在建设中忽视旧城格局及文化影响,导致城市原有的历史文化风貌不复存在,这些本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加以避免。同时,他提出,虽然现代城市在功能、结构上与古代城市差异明显,面临的问题也迥然不同,但古代城市规划的某些方面对于今天的城市依然有着借鉴作用。例如,近年来,一些地方发生泥石流、洪水等灾害,新城区受损严重,历史悠久的老城区却安然无恙。这就要汲取古人在城市选址、规划方面积攒的智慧,确保城市可以最大限度防抗自然灾害。
    中国的城市规划理念仍在发展。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利民认为,中国的城市规划应当在继承优秀传统理念与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从自身国情出发,尽快培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规划体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