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世界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文化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史学近代转型(5)


    注释:
    ①如《吕氏春秋·慎行·察传》有“必验之以理”和“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之说(见《诸子集成》(六),中华书局1954年版,294、295页),王夫之《读通鉴论》亦谓:“使能揆之以理,察之以情,取仅见之传闻,而设身易地以求其实,则尧、舜以前,夏、商之季,其民之淳浇、贞淫、刚柔、愚明之固然,亦无不有如躬阅者矣。”(见卷二十“唐太宗八”)。
    ②详可参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叙论”。
    ③详可参见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上)第八章“陈寅恪:喜聚异同宁繁毋简”,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参考文献:
    [1]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M].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邓实.古学复兴论[J].国粹学报,1905,(9).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
    [4]邓实.鸡鸣风雨楼独立书·学术独立[J].政艺通报,1903,(24).
    [5]浦朗穆.过去之死亡(The Death of the Past)[M].Macmillan,1969:12-13.
    [6]汤普森J.历史著作史:上卷第2分册[M].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821.
    [7]梁启超.新史学[M]//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
    [8]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M]//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15.
    [9]汤普森J.历史著作史:下卷第3分册[M].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0]巴勒克拉夫杰.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杨豫,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0.
    [11]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J].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本第1分册,1928.
    [12]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137.
    [13]伊格尔斯,王晴佳.全球史学史:从18世纪至当代[M].杨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7.
    [14]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M]//王国维全集:第1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126-127.
    [15]顾颉刚.乙舍读书续记[M]//顾颉刚读书笔记:卷15.北京:中华书局,2011:71.
    [16]刘掞藜.讨论古史再质顾先生[M]//古史辨: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64.
    [17]胡适.古史讨论的读后感[M]//古史辨: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94、196.
    原文刊于《学习与探索》2016年第12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