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世界史 > 观点 >

古币反映希腊与印度文化融合(4)


    文化和民族融合混而为一
    米南德去世后,王国的统一局面不复存在,印度—希腊人控制的领土分裂成若干小国。在一个多世纪中,据地称王或发行钱币者多达30余人,这些国王的名字目前只能通过钱币得知。钱币学家正在根据这些钱币的类型、铭文、图像等信息,力图确定他们的统治区域和承继关系。
    希腊人统治晚期发行的钱币展示出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融合的新趋势,这在宙斯神像的演变上表现最为明显。在安提奥西达斯(约公元前115—前90年在位)发行的钱币上,宙斯面前或身边出现了大象的前部或正面形象,这组图像被解释为宙斯等同于因陀罗。因陀罗是吠陀教中的诸神之主,手持金刚杵,坐骑正是一头大象。在毛伊斯(约公元前85—前60年在位)发行的一枚钱币上,宙斯坐于宝座之上,右手伸向右侧一位周身发光的男性小人。关于此图的象征意义,学术界有多种解释。有学者将此视作闪电的拟人化,宙斯是主宰天空之神,雷电是他的制胜之宝。因陀罗也是风暴神,在印度南部佛教圣地龙树窟的一些浮雕上,因陀罗身侧有同样的图像。因此,这枚钱币可能显示了宙斯与因陀罗的融合。另外一些钱币上的宙斯像头部有放射线条,可能吸收了印度密特拉神的特征。希腊人在印度统治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内,印度—希腊人钱币的影响依然存在。印度—斯基泰人、印度—帕提亚人的钱币既沿袭了印度—希腊式钱币的传统和风格,也注入了自己或其他民族的文化因素。这都成为此后贵霜帝国钱币的基础。
    综上所述,早期希腊—巴克特里亚钱币上的图像遵守希腊正统,尚未出现不同文化的混合现象。当希腊人越过兴都库什山向印度挺进时,钱币图像的混合现象开始出现,并日益明显。这种混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公元前2世纪初,巴克特里亚希腊人进入印度,希印双语币随之出现,表明希腊人对印度文化的接触和接受;米南德时期,希印对应隐喻符号出现,表明希腊人有意识地忽略二者的差异,开始认同印度当地的宗教观念;最后,希腊神与印度神的标志出现在同一组合图像中,表明两种文化、两个民族之间的融合达到混而为一的程度。然而,正是在这种从被迫到主动、从局部到整体的文化认同过程中,印度—希腊人从历史上逐渐消失,与印度当地民族融合为一体。印度裔美国学者纳拉因认为:“希腊人来了,希腊人看见了,但印度人胜利了。”其实,这是两个民族与两种文化融合的结果,无所谓胜败。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