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地域形象与中国古代边疆的经略(3)


    三、区域形象对古代边疆经略的影响
    边疆的“地域形象”,既有客观事实的描述,也有较多的主观想象,甚至故意歪曲的内容。由于农耕文化视域下的传统边疆观,不仅将“夷狄”排斥在“中国”之外而且固执地视“夷狄”分布的边疆区域为“化外之地”,对“夷狄”居住的边疆地区进行集体有意识的贬低,经过长期反复的渲染,边疆地区生活穷苦、环境恶劣、人民野蛮的“形象”深入人心,从而对边疆经略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
    首先,经略边疆需要大量人才,但内地士子与官僚多不愿意前往,无疑会影响边疆的经略。以华南边疆广西以例。宋代,“广西去朝廷远,士夫难以一一到部”①,官僚统治机构中多有缺额,故“广西奏辟,不限资格,唯材是求”②。南宋乾道年间,范成大获任广西经略使一职,临行前,其“姻亲故人,张饮松江,皆以炎荒风土为戚”③。宋人梅挚称“岭以南,繇昔曰瘴。士人畏往,甚于流放”④。元代时,一些中央官吏更是畏惧岭南烟瘴之地,“行部者多不躬至”⑤,巡查有名无实。甚至广东也存在这类现象,“用人者以广东为瘅海之乡,劣视其地”⑥,内地士子多不愿到此任职。
    其次,边疆的地域形象还深刻地影响到边疆地区重要性的认识,是王朝边界变迁的重要因素。
    在一些统治者眼里,边疆地区乃穷山恶水,属“无用之地”。汉武帝经略西域,开展大规模屯田,其后“民力屈,财用竭”⑦,面临严重危机,不得已而罢轮台屯田。汉宣帝时魏相等,再罢车师屯田,称“朝廷前所以弃西域者,以其无益于中国而费难供也”⑧。对此,汉书的修撰者评论称“西域诸国……与汉隔绝,道里又远,得之不为益,弃之不为损。”⑨西汉时放弃海南岛,也是基于同样的认识。汉武帝设儋耳、珠崖郡后,当地居民不断反抗。至汉元帝时国力疲弱,大臣贾捐之提出海南“雾露气湿,多毒草虫蛇水土之害,人未见虏,战士自死,又非独珠崖有珠犀、玳瑁也,弃之不足惜,不击不损威。其民醬犹鱼鳖,何足贪也!”⑩最后西汉放弃了对海南的统治。值得注意的是,贾捐之弃守疆土的言行,在历史上非但未受指责,反而被后世一些人奉为明智之举,甚至成为弃守疆土者的合理依据。如宋代,在与西夏的对峙中,弃守灵武城,大臣刘挚称“议者以为殊方绝塞,无用之地。昔汉武以英材雄略,征伐天下,举造阳之地九百里而弃之,元帝以捐之一言遂罢朱崖,不复讨击,皆足以垂裕后世”(11)。
    历史上王朝疆界变化较大的地区,主要是西域、长城沿边地带以及南部边疆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卷四《法制门定拟》, 第166页。
    ②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卷四《法制门定拟》, 第163页。
        ③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 序》,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第81页。
    ④宋梅挚:《五瘅说》,朱晞颜跋刻。见《桂林石刻》(内部资料)上册,桂林,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77年编印,第220页。石刻原件位于桂林龙隐洞石壁上。
    ⑤《元史》卷一七七《臧梦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129页。
    ⑥[明]陈子龙辑:《明经世文编》卷三—《高文襄公文集议处远方有司以安地方并议加恩贤能府官以彰激劝疏》,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影印本,第3176页。
    ⑦《汉书》卷九六下《西域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3929页。
    ⑧《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第1558页。
    ⑨《汉书》卷九六下《西域传下》,第3930页。
    ⑩《汉书》卷六四下《贾捐之传》,第2834页。
    (11)[明]黄淮:《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三一《御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第4284页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