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楼观岳阳尽:岳阳楼的前世今生


    岳阳楼巍然耸立于湖南省岳阳市的西门城头,与君山岛遥对,东倚巴陵山,西临洞庭湖,北枕万里长江,南望三湘四水,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古代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名满天下
    岳阳楼始建于曹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前后,其前身为三国东吴大将鲁肃操练水兵之“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南朝宋元嘉三年(426),文学家颜延之路经巴陵,作《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中有“清氛霁岳阳”之句,“岳阳”之名首见于诗文。唐开元四年(716),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扩建阅军楼,增其规模与形制,取名南楼,张说每与才士登楼赋诗。张九龄、孟浩然、李白、杜甫、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都曾登楼览胜,凭栏抒怀。李白赋诗云:“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楼因此声名鹊起。
    “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岳阳楼真正名满天下,是缘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北宋庆历四年(1044),滕宗谅(字子京)被贬岳州,次年重修岳阳楼。新楼落成,他将《洞庭晚秋图》寄给同年好友范仲淹并求记文。滕宗谅深知范仲淹“雅意在山水之好”,又能“神游物外,而心与景接”,对于君山、洞庭也一定能“摅遐想于素尚,寄大名于清赏”。范仲淹当时因新政失败被贬河南邓州,当晚便乘着酒兴,于花洲书院秉烛执笔,写下《岳阳楼记》。此文字字珠玑,文情并茂,内容博大,哲理精深,气势磅礴,语气铿锵,可谓匠心独运,堪称绝笔。《岳阳楼记》不仅以借楼写景、由景写情、由情发论的绝妙艺术感染着读者,更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激励着后人。正如梁衡先生在《一个永恒的范仲淹》中说:“范公将他对人生、社会的理解,将他一生经历的政治波涛,将他胸中起伏的思潮,一起借洞庭湖的万千气象,倾泻而出……化为彩虹,横跨天际,光照千秋。”岳阳楼由此扬名天下。后人重登岳阳楼,已不是仅仅欣赏洞庭湖的浩瀚与岳阳楼的巍峨秀美,更多的是体验范仲淹留给后人的精神文化遗产。
    彰显士大夫的高尚节操
    范仲淹之所以能创作出《岳阳楼记》这样的千古名篇,当然离不开其杰出的文学素养,但更得益于他高远的思想境界和丰富的人生阅历。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贫困无依,只得改嫁,范仲淹也改姓朱。他刻苦攻读,进士及第,出仕为官。在多年的地方官任上,他治狱廉平、刚正不阿,政绩卓著。范仲淹生活的时代距离赵宋开国已七十多年,社会上歌舞升平、浮华奢靡,背后却潜伏着种种危机。范仲淹在经世济时思想的影响下,反对宋初文坛的柔靡文风,倡导宗经复古、文质相救、厚其风化的文学思想。庆历三年八月,范仲淹针对内忧外患的现状,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纲领,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诸多领域。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面焕然一新。庆历五年正月,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攻击革新派为“朋党”,范仲淹、富弼等被外放,改革遂以失败告终。虽然新政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范仲淹到地方州县任官后依然身体力行,殚精竭虑,兴办学堂,教泽广被。晚年他设义田、建义学,对族中子弟实行免费教育,开启了基础教育阶段免费教育的新风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