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与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新趋向(7)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4:11:15 《史学理论研究》2014年第 曹小文 曹守亮 参加讨论
四、反思当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社会史研究不断深人,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不仅表现为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中形成了一支专业研究队伍和一些学术增长点、学术活动空前活跃、研究成果可观,以及田野调查和口述史方面的尝试而且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也巳达到一个稳步发展阶段,改塑了以往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基本格局。①甚至有学者认为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兴起不仅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转型的重要表现,而且还成了当代中国史学的主要趋势,有取代马克思主义学派地位之势,②在“相当程度上重塑了中国史学的基本结构和面貌”,“竟然成为新时期史学演进的主流方向”③。这种观点貌似将社会史看作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部分实质是仍然将两者对立起来。这一方面反映了当代社会史受西方学术话语影响之深,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当代社会史研究并没有取得与其地位相称的成果。这些评价不可谓不高,用在对中国社会史研究的评价上是否恰当,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因为学界一直存在社会史能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争论,认为当代社会史研究没有发挥上述作用,甚至支持社会史学不能成立的学者也大有人在。④现阶段,当代社会史作为一种具有特定研究对象、研究时段、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专门史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就整个当代社会史的丰富内容来看当代社会史的研究还只能说是处于草创阶段。当代社会史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一些值得进一步商榷和完善的地方。 首先,过度社会科学化,导致了许多优秀史学传统丢失,历史学主体地位和本质属性受到冲击。有研究者曾批评社会史研究中“见物不见人”的弊端尽管当代社会史研究选题和研究视野都大大缩小了,也尽可能地关注下层民众的生活,但仍然很难摆脱这种“见物不见人”的弊端。⑤这种弊端并不完全是社会史研究所固有而是由于过多地依赖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理念、理论与方法将当代社会史生硬肢解所致。这种过度社会化的倾向过多地强调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中借鉴理论与方法,自觉不自觉地脱离了特定的时空领域和历史场景,甚至改变了当代社会史研究中原本属于史学的思维结构和认知方式。⑥而忽略了历史中所蕴含着的生命气质,也就得不到历史的精神实质仅仅解剖社会的躯体则违背了历史研究的初衷。须知历史是生命的,是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的有机统一。这也正是时下学者倡导的在当代社会史研究中加强生命叙事、情感体验、价值考索的重要原因所在。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异军突起》,张海鹏主编:《中国历史学30年(1978-2008)》,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8页。 ②格奥尔格伊格尔斯、王晴佳等《全球史学史: 从18世纪至当代》杨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58页。 ③王先明:《走向社会的历史学——社会史理论问题研究前言》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第1页。 ④参见张乃和《社会及社会结构的理论问题——兼论历史学分支学科社会史学能否成立》《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3期。 ⑤一个时期以来当代社会史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以张村、赵庄、王寨, 以及M村、L村, 乃至用XXX略去具体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这种研究对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来说有特殊意义但对于当代社会史来说却是不足取的。抹杀了历史学个性的研究很可能既得不到历史事实之真, 也丟失了历史现象之丰富多彩。 ⑥李忠人:《“否定之否定”:社会史与政治史关系探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⑦姚力《试论口述历史对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启示》《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