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四库全书总目》史学思想研究*(3)


    顺、康、雍三帝否定南明小朝廷正统地位,至乾隆时极力肯定,究其原因有其时代政治背景和思想目的。原因一是,清朝初期政权刚刚建立,国基未稳,民族、阶级矛盾尖锐,“于不顺命者自当斥之曰伪,以一耳目而齐心志”①,故斥南明为伪以稳满族统治。至乾隆朝时,清廷已经建立一段时间,社会稳定,经济恢复,政权稳固,重新评价南明政权就能进一步笼络人心,表现清政权的大公至正,显示乾隆帝“俾读者咸知朕大中至正,未尝有一毫私意偏倚其间”②,利于清廷的统治稳固。原因二是,经过顺、康、雍三帝的励精图治,到乾隆朝时无论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但也恰恰此时社会初现危机,官员腐败现象严重,农民起义时有发生,为巩固政权,乾隆帝加强思想钳制,积极进行忠君教化,而南明政权“彼时仗节死义之人,考订事迹,悉与备书……而崇奖忠贞,亦足以为世道人 心之劝”③,这些忠君死节之士是进行教化的极好工具。要褒奖南明的忠义之士,就必须承认南明正统地位,以便教化人心、倡导忠君思想;必须将之纳入整个封建社会思想体系中统筹考虑。《总目》在史学评价和看法上自然要反映这一史实,表现其“正统明尊,存纲常于西蜀”的史学观。 
    2.正统“当论其世,未可以一格绳也” 
    清朝前期关于《明史》中南明正统之争,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正统“当论其世,未可以一格绳也”的思想。魏、蜀正统的论争最能在实质上反映这种思想。如《通鉴问疑》条,姚鼐撰分纂稿,对刘恕有所评论,对其书《通鉴外纪》未加议论④。《总目》则增评: 
    上下数千载间,巨细之事,如指诸掌者,殆非虚语。《通鉴》帝魏,朱子修《纲目》改帝蜀……是不但习凿齿、刘知幾先有此说,即修《通鉴》时亦未尝无人议及矣⑤。 
    在《总目》看来,恕、光之争即为魏、蜀的正统之争。不过《总目》这里更为强调正统“当论其世,未可以一格绳也”的观点。 
    关于魏、蜀正统之争问题,自西晋史家陈寿撰《三国志》时就已开始。陈寿编纂的《三国志》,把魏当作正统,而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极力反对陈寿的观点,视蜀作正统,从此古代史家对于魏、蜀孰为正统就开始了持续辩争。延至宋时,史学界对此论争尤为激烈。北宋时期史学界多视魏为正统,至南宋时把蜀当正统的也不在少数,并因此而任意窜改《三国志》。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以魏为正统,而朱熹作《通鉴纲目》以蜀为正统。上文提到的刘义仲《通鉴问疑》载其父刘恕与司马光同修《通鉴》时,刘恕“尝以蜀比东晋,拟绍正统,与光力争而不从”。虽然《总目》把蜀作为正统,但也不是粗糙单纯地认定,而是采取“论其世”的方法,来揭开其中真正的历史玄妙: 
    以理而论,寿之谬万万无辞。以势而论,则凿齿帝汉顺而易,寿欲帝汉逆而难。盖凿齿时晋已南渡,其事有类乎蜀,为偏安者争正统,此孚于当代之论者也……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此皆当论其世,未可以一格绳也⑥。 
    《总目》考察了魏、蜀正统之争的史学背景,认为自古以来,时代的政治需求总是在背后影响着史学的观念和思潮演变。西晋陈寿认为魏是正统,因为其所处的西晋承继魏的大统,当时统治者是不允许伪魏的,否认魏的大统就是伪晋。相对的是东晋习凿齿所处的时代,相似三国时期的蜀国,这时统治者需要的是正蜀汉。北宋时以魏为正统和南宋视蜀为正统,情况也是如此。尽管《总目》把蜀汉作为正统,但并没有作主观好恶论断,而是对魏、蜀正统争论提出“当论其世,未可以一格绳也”的观点,能够秉持“以势而论”的公允看法。《总目》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尤其是提出正统论当“论其世”,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七六一,“乾隆三十一年五月下”,第373页。 
    ②③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首《上谕》,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④姚鼐:惜抱轩书录》卷二,清光绪五年刻本。 
    ⑤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八《通鉴问疑》条,第752页。 
    ⑥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五《三国志》条,第403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