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变法脸谱化叙事反思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6:11:19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周积明 马建强 参加讨论
学界论说中国近代史,往往以派别对立来条贯历史脉络:鸦片战争前有弛禁派与严禁派,鸦片战争时期有抵抗派与投降派,洋务运动时期有洋务派与顽固派,戊戌维新时期有维新派(改良派)与守旧派,庚子以后有保皇派、立宪派(改良派)与革命派。与此脉络相应,每位重要历史人物大体都会被归入某一派别,并在这一派别的既定思想脉络中作为实在对象加以研究。长期以来,这种叙事模式可谓深入人心,但细加思考,却发现可质疑之处甚多。 禁弛之争实为虚构 近代中国面对千古未有之大变局,各种应付时变之主张纷然而出,不可避免会彼此对立。这些对立的意见,是否构成了中国近代历史叙事中的决然对立、剑拔弩张的派别对立与斗争,是值得考量的问题。从中学时代起,历史教科书就告知学生,鸦片战争前,清廷在禁烟问题上存在两种对立的派别,即黄爵滋、林则徐为代表的严禁派和穆彰阿、琦善、许乃济为代表的弛禁派,这两派之间充满斗争,弛禁派对林则徐禁烟进行了百般阻挠。 然而考诸史实,鸦片战争前,广东地方官员虽然有弛禁建议,但是,一旦道光帝表明了其禁烟态度,则“举朝无继言者”。道光十八年(1838)闰四月十日,黄爵滋上《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道光帝谕令各将军、督抚等“各抒所见,妥议章程,迅速具奏”。结果是“中外复奏,皆主严禁”,惟在如何禁烟上存在不同意见:黄爵滋主张重治吸食;多数封疆大吏则主张重治鸦片入口,断绝鸦片来源。其间并无强大的弛禁意见,被后世称为弛禁派头目的琦善,不仅对弛禁未置一词,而且在天津进行了雷厉风行的查烟活动。所谓鸦片战争之前弛禁派与严禁派的斗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后人的虚构。 维新者决非仅康梁一派 以派别化的历史概念叙述近代历史,很容易在划分派别时造成历史的错识。以维新运动为例,所谓维新,其基本含义为变旧法、行新政。问题在于,在晚清维新运动中,谁是维新派?很多论著回答说:康梁就是维新派,维新派就是康梁。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法?维新派的划分究竟以什么为标准? 如果以变法维新作为划分维新派的标准,那么,戊戌变法时期,主张变法维新者可谓不可胜数。早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正月二十七日,谭献在日记中就写道:“海内豪俊无不以改法为救时、守故为失策者矣。”虽然戊戌维新期间有速变与缓变、全变与慎变之争,且夹杂帝党与后党、元老与新进的矛盾,但人思自奋,争言维新,是朝野上下相与鼓荡的潮流。可见,如果以主张维新变法为维新派的标准,那么戊戌时期的维新派决非仅有康梁一派。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量化数据库与历史研究
- 下一篇:刘知幾论叙事与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