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书评、读后感 >

记述国图新入藏《永乐大典》(卷2272~2274)往昔藏者行踪(2)


    2007年11月,国家图书馆来函告知,加拿大华裔袁葰文女士送来《永乐大典》模韵湖字卷2272~2274共3卷1册,邀我于当月27日上午赴馆参加鉴定会议,参与鉴定的专家还有傅熹年、丁瑜、白化文。该册《永乐大典》从封面至纸页皆无缺损,品相完好,其内容为有关“湖”字的唐、宋、元诗文,字迹端工的馆阁体,当是真品无疑。据连筠簃《永乐大典》目录,湖字韵为卷2260~2292,凡33卷,今存19卷。今国家图书馆藏卷2270~2271这一册,往下正好是鉴定的卷2272~2274这一册,再往下卷2275~2276这一册又为国家图书馆所藏,袁女士带来鉴定的这一册,弥补了湖字韵的缺卷,达到了承上启下的联结作用。
    我曾向袁女士询问该册来历,对方却不愿详谈,今检《大典》有两方藏书印章“曾在袁安圃处”“南通沈燕谋藏”,袁女士只承认袁安圃为其父亲。因当时匆忙,无法进一步查索袁沈两人生平,归来常念此事,经查索,将两人生平梗概叙录如下:
    袁安圃(1904—1963),名樊,字梦庵,号安圃,江苏吴县人。袁氏是典型的民国年间的文人,但不是藏书家,从“曾在袁安圃处”,表明这册《大典》仅是在他那里作过停留,短暂的收藏过客而已。真正的藏家,应当是南通沈燕谋,但有关民国人物的辞典,皆未见其人。这样,我便把这事放下了,数月后偶读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时却发现了沈燕谋的行踪。1950年,钱穆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每周六晚7~9时设一讲座,“有一老者,每讲必来。散会后,仍留三楼办公室闲谈,乃知其为江苏南通籍沈燕谋,与胡适之同年出国留学,在美学化学,归国后协助张骞季直在沪办工厂。以其余暇,浏览古籍,方专意陈寿《三国志》。在港无事,交谈既熟,遂成至友。”新亚书院创建之初,既缺人手,又乏经费。沈燕谋既为钱穆“至友”,亦为新亚发展作出贡献。1954年秋,新亚得到美国雅礼协会捐款,扩大校舍,后又得美福特基金会捐款,在九龙农圃道新建校舍,美国来人商谈,钱穆邀沈燕谋翻译,后“建筑事均交沈燕谋一人主持”。沈燕谋筹划建造新亚书院校舍之功,当不可没。后任新亚书院图书馆馆长,并采购藏书事宜。1969年新亚书院20周年纪念,钱穆应邀返港,又见到了沈燕谋,钱穆记道:“又晤沈燕谋,彼实已在病中,方读余《史记地名考》,言谈不倦。及余自港返,唐(星海)沈两人忽已先后逝世。”沈燕谋在香港新亚书院的一段生活,曾撰有《南村日记》,刊载于《大成》杂志。
    沈燕谋浏览古籍,喜收藏,其藏书楼名行素堂。1949年赴港后,藏书星散,山东大学有部分善本书即来自行素堂,今拍卖行偶有行素堂藏书展拍。这册《永乐大典》得之何处,何年入藏,他与袁安圃的关系,此册《大典》既为“南通沈燕谋藏”为何却在袁安圃后人处,这些皆无法得知了。好在这册《大典》已由其后人捐卖于国家图书馆,回到祖国怀抱,这是最要紧的事,故笔者絮絮叨叨记述其往日旧藏者之生平。
     
    (作者系中华书局编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