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鞍钢:孙中山与中国同盟会的创立(4)
http://www.newdu.com 2025/02/04 05:02:28 团结报 戴鞍钢 参加讨论
革命的新纪元 同盟会的成立,使全国革命力量有了一个中心。从此,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全国性的统一组织协调他们的行动,有了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作为他们共同的奋斗目标。在同盟会的旗帜下,全国各个革命团体和各种革命势力站到了一起,抱成了一团,革命派的力量大为增强,步伐也更加齐整。在他们的面前,展示了新的前景和希望。孙中山曾明确指出,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革命“新纪元”的开始,他比过去更加坚信自己一定能亲眼看到革命成功的那一天。 同盟会成立不久,就有众多爱国者踊跃加入。不到一年,海内外会员总数就达到1万多人,仅东京一地就有800多人。为了促使更多的人觉醒和投身革命,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东京正式出版发行。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进一步明确阐述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响亮地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革命号召,树起了三民主义的革命旗帜。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反映和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极大地鼓舞和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就是要推翻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权主义,就是要在中国铲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就是要通过“平均地权”的办法,防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出现贫富两极分化。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中国革命深思熟虑的结果,它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反对封建主义统治的政治要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个进步的革命纲领。 当然,三民主义也有它的历史局限性。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目标,它的“平均地权”仅试图解决城市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土地涨价,土地所有者不劳而获的问题,而没有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而实际上,在近代中国,不去进行坚决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不把广大农民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就不能根本解决中国的各种社会问题,国家也不能真正富强起来。在以后的革命征程中,与时俱进的孙中山也在不断地思考,并在1924年选择了“新三民主义”即“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道路,揭开了他革命生涯新的历史篇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