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宝塔山下的学术抗战(2)


    抗日根据地学术事业发展离不开中央高度重视
    学术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除了史学,抗日根据地的学者在哲学等多个学科,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向,不倦探索并取得突出成就。如艾思奇完成了《哲学选辑》和《唯物史观》,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时,多个学术机构和团体,为抗日根据地的学术建设积极服务。正式成立于1941年7月的延安中央研究院(前身为1938年5月创办的马列学院),推动了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新哲学研究会、政治经济学研究会等团体,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研究。此外,1940年建立的延安自然科学院等也对科学研究乃至经济建设等作出了贡献。
    学者认为,抗日根据地学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尊重知识分子,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和支持文化学术团体建立,为知识分子发挥自身作用、体现自身价值提供了平台。1941年5月,《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将“奖励自由研究、尊重知识分子,提倡科学知识”列为施政的重要内容。同年11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通过了发展科学事业的决议案,其主要内容包括“成立科学研究调查机关”等。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洪告诉记者,这一时期抗日根据地学术研究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有一支高水平的学术研究队伍。当时的学术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国情和实际问题的探讨,特别是广大学者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些特点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术研究基础,对此后学术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