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史学评议 >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反映国家敬畏平民生命


    明天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出席公祭仪式
    据新华社电今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
    根据南京市政府公告,12月13日10点,将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
    祭仪式。届时在现场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之后(约10:01),南京市主城区范围内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应当停驶鸣笛致哀1分钟(执行紧急任务的特种车辆除外),火车、船舶同时鸣笛致哀,道路上的行人和公共场所的所有人员同时就地默哀1分钟,致哀1分钟后恢复正常(正在从事特种生产作业的人员除外)。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将现场直播公祭仪式,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网也将同步直播。
    □解读
    公祭日反映国家敬畏平民生命
    对于设立国家公祭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表示,“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黑暗、最沉重的一页。”抗战期间,我国有3500多万人员伤亡。然而,一直以来,国家层面缺少一个集中祭奠平民死难者的纪念日,这与我国二战战胜国的地位不符,也不符合国际惯例。
    设立国家公祭日的首位建言者,全国政协原常委赵龙表示,“生命权是最基本的人权,尊重生命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鲜明特征。”赵龙表示,设立公祭日表明了整个民族铭记历史的决心,更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尊重和对平民生命的敬畏。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表示,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早有定性。我国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并在国家层面高规格举行国家公祭,体现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意志,历史不容任何挑战与质疑。
    作为二战的四大同盟国之一,中国抗日战争付出了巨大代价,为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学会副会长张生表示,在当前世界兴起反思战争、珍爱和平的热潮中,我国高规格举行国家公祭,也在向国际社会传递和平理念,经历了苦痛灾难的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祈望和平。
    “国家不强,民族才会遭此大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复兴”……网友在国家公祭网上留言,表达振兴中华的愿望与担当。
    专家们表示,南京大屠杀是我国近代史上最为沉重的教材,“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应铭刻在民族集体记忆中。“国家层面,悼念逝者,必然能进一步凝聚全民族奋发向上的力量,早日实现民族复兴。”朱成山表示,时隔77年的今天,在首个国家公祭仪式上,我们可以无愧地告慰逝者,祖辈们孜孜以求的强国梦想,已经变得触手可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