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军史 > 古代战争 >

八里桥之战清军战败的原因 如何评价八里桥之战


    八里桥之战 对八里桥之战的评价多肯定清军的英勇作战,这虽然清军的英勇值得肯定,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清军的失败。八里桥之战暴露的是中国政府的腐朽落后,事实上早在开战之前,这场战役的胜负就已经是板上钉钉了。 八里桥之战清军战败的原因
    首先这次的战争是清兵和西方侵略者之间的对抗,清军那个时候仍然处于冷兵器作战时期,他们手中的武器是非常落后的,尽管他们有着勇猛的精神,但是却始终无法和火炮对抗。在战争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英法联军使用了火炮,造成清军出现大面积的伤亡。落后的战争武器以及作战方式和先进的火炮发生冲突之后,清军的力量自然而然无法抵挡英法的进攻。
    另外,八里桥之战清军为何惨败还可以从英法联军的战略战术说。英法联军在战争进行的过程中,开始的时候曾经被清军突破了防线,但是他们看到对方骑兵的英勇之后,立即改变了自己队伍的队列,不仅用上了开花弹,而且还让步兵呈现出空心方阵,据说这是经过拿破仑战争之后改造的方阵列队,是专门用来对抗骑兵的,这样一来清军骑兵的威力就被大大限制。
    这些原因都是清军失败的一些因素,说到底还是因为清朝当时太过于落后,根本没有和西方对抗的能力。
    评价八里桥之战
    法军军官吉拉尔在《法兰西和中国》中对清军的英勇作战做了详细的描述:“光荣应该属于这些好斗之士,确是应该属于他们!没有害怕,也不出怨言,他们甘愿为了大家的安全而慷慨地洒下自己的鲜血。这种牺牲精神在所有的民族那里都被看作为伟大的、尊贵的和杰出的…… 这样的英雄主义在中国军队里是经常可以看到的;而在欧洲则以误传误,竟认为中国军队是缺乏勇气的,此乃是一大谬误。”并点评说:“八里桥之役,中国军队以少有之勇敢迎头痛击联军。他们的军队是由两万五千名鞑靼兵和为数众多的民团所组成的”,“尽管他们呼喊前进,勇猛和反覆地冲杀,还是一开始就遭到惨败!然而,他们顶住了使他惨遭伤亡的强压火力”,最后,他们“还是宁愿一步不退,勇敢坚持,全体就地阵亡”。
    保尔·瓦兰在《徵华记》记载说:“中国人和以勇气镇定著称的鞑靼人在战斗的最后阶段表现得尤为出色……他们中没有一个后退,全都以身殉职”。
    德里松伯爵的《翻译官手记》中这样写到:“敌人已经两次被打退,却还没有认输,正准备横下一条心来争夺通道。……中国人现在可不是躲在城墙的后面或由工事掩护着来进行战斗,他们现在已挺身而出。在那里,皇帝的鞑靼禁卫军,帝国军队的精华正聚集在首都的大门口。在桥的正中央,冒着枪林弹雨,他们的一位官长骑着马站在前面;他挥舞着黄旗表示挑战,尽管隆隆的炮声盖过一切,可是他还在高声呼喊着。在这位英勇的官长的周围,桥栏的大理石块四散飞舞,我们的炮弹造成了成批的杀伤。死神一刻也没有歇手,却并没有吓倒这些不灵活,然却勇敢的斗士,他们寸步不退。”
    香港军事评论员马鼎盛主张僧格林沁领导的八里桥之战是中国千年传统的骑兵冲击、冷兵器近战与西方经过拿破仑战争和工业革命后以炮兵为核心的火力战之间的两个时代的决战,血肉之躯终归抵挡不住侵略者的新式枪炮。以及主张八里桥之败却对“师夷长技以制夷”有了进一步认识。
    学者胡世芸认为僧格林沁在第三次大沽口之役中已经知道冷兵器不能抵抗新式兵器,就不该督率马队与联军决一野战,是他的无知和错误使官兵付出惨重的代价,僧格林沁丧师误国难逃其咎,但与主和派也不可同日而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