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史百科 > 百家姓 >

游姓的起源 中国百家姓中游姓的来历是什么?(2)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官吏斿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晋桓庄之族有游氏。”

按史籍《古本竹书》的记载,“晋桓庄之族”是指晋桓公姬颀,亦称晋孝公,公元?~前357年待考,是战国时期晋国的君主,晋烈公姬止之子。周安王姬骄十三年(晋烈公二十七年,公元前389年)晋烈公病势,晋桓公即位。

在晋桓公执政时期,晋国的大部领土已大多落入韩、魏、赵三家之手,王室屡被迁移,在周烈王姬喜七年(晋桓公二十年,公元前369年),赵君迁晋桓公于屯留(今山西屯留),后改封其居于端氏(今山西沁水端氏镇)。

周显王姬扁十二年(公元前357年)晋桓公逝世,其子姬俱酒即位,是为晋静公,但已经是一个虚衔的君主了。

在晋桓公的后裔子孙中,有取典籍《诗·小雅》中“愼尔优游”所阐解的“自适貌”聊以自慰“晋权不再”,遂改姓氏为游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游氏正确读音作yóu(ㄧㄡˊ)。

第五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明朝时期的王先益,属于因故冒姓为氏。

据有些《游氏族谱》的记载:“由王氏改姓游,明朝永乐年间王先益为游家养子,其后以游为姓。”

明朝永乐年间,王、游两姓人家都是客家人,一起到今福建省漳州市的诏安县秀篆乡开基。由于当时游氏人丁较少,王姓肇基始祖王念八就将其子王先益过继给游氏肇基始祖游念四之孙游信忠为嗣,后来王先益遂改姓游氏,称游先益,从此子孙繁盛,这一脉游氏后裔遂称“王游派”。

“王游派”分居于龙潭、溪唇、北坑、安美、拱涯洋一带,传到第五代,改支游氏裔孙的四个健儿追随抗倭名将俞大猷,加入剿倭队伍,消灭倭寇,保卫家乡,立下殊功。俞大猷将军为了褒奖他们,特赐给匾额,亲笔大书“四勇奇勋”四个大字。其后游氏族人就在龙潭建起祠堂,命名“盛衍堂”,并将匾额挂在祠堂中堂。到了明末清初,秀篆乡的许多游氏族人都跟随郑成功入台建基立业,分布在台北、宜兰、桃园等地,人丁兴旺。

但是,秀篆乡的王氏家族自从王先益过继给游氏为嗣后,却反而一直发展不顺,人丁不旺。于是,在台湾的游氏第十三世裔孙游祖送,于清乾隆年间从台湾返回秀篆龙潭,过继给王氏家族为嗣,并改姓王氏,称王祖送。后来由王祖送传衍的一脉王氏人丁大大地兴旺起来,也以龙潭家庙盛衍堂为宗祠。从此,秀篆的王、游两氏不分彼此,同祀一座祖庙。

该支游氏正确读音作yóu(ㄧㄡˊ)。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清朝时期的瑚图哩·甫福海,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瑚图哩氏,满语为HuturiHala,汉义“福”,世居黑龙江两岸一带,后多冠汉姓为福氏、游氏、甫氏等。该支满族游氏、甫氏皆源出清朝末期著名的地方官吏瑚图哩·甫福海。

瑚图哩·甫福海,吉林扶余人,伯都讷副都统署右司(今吉林松源)主簿瑚图哩·德成之子,累官至游移协领。

“协领”是满清政府的各省驻防将军下属官员,官秩正三品,位在副都统之下,佐领之上,时有兼任副都统者。负责驻防旗之一旗军政诸务。在东北地区,协领有独处一城领驻防者。“游移协领”可跨辖区行使军政权利,如辑盗、击匪等,但不可逾界行使行政权利,如民政事务等。

瑚图哩·甫福海一生节俭好善,三十年如一日,在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当地爆发灾荒时,毅然开仓赈济灾民,活者数万。在他逝世时,万民齐悼,哀声恸数里。

瑚图哩·甫福海病逝后,其后裔子孙以及当地民众中,有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改称游氏,世代相传至今。

游氏名望

一说游姓名人,我们马上就会想到程颐兄弟的得意弟子游酢及其“程门立雪”的故事。《朱子语录》中有这个故事的记载:“游、杨二子,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既觉曰:‘尚在此乎?且休矣!’出门,门外雪深一尺。”谢应芳的《杨龟山词诗》曰:“卓彼文靖公,早立程门雪。”这是关于游酢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而最终成为程颐兄弟的弟子的故事。

郑卿游吉在游姓人物中表现更加不凡。《左传》说,游吉即太叔,美秀而文,熟于典故,继子产为政,“不妨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指子产),不及此。’与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游姓名人,除上述外,还有与游吉同时的游楚、游腾,十六国前赵车骑大将军游子远,北魏的雍州刺史游雅,隋代的治书侍御史游元,宋代的丞相游似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