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釜山合符”的考古学和原始宗教意义初探(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6:11:53 中国社会科学网 周长富 参加讨论
二、釜遂地区陶釜的生产与釜山得名 从世界史前考古资料来看,无论在西亚、北非,或是中美洲和中国,陶器的发明均出现于农业起源之后。这是因为制陶业与农业的关系十分密切,农业使人们对土和火有了更加频繁的接触,刀耕火种,定居饮食,都加深了人们对火和土的了解,从而促进了制陶技术的产生和兴盛。南庄头考古遗址加工谷物的石磨盘、石磨棒的出现,说明粟作农业发展到了一定规模,谷物产量增加了。这就必然会推动饮食炊具的改进,引起人类饮食方式的革命。 釜山何以称为“釜山”,与陶釜有直接关系。其山像釜,故名釜山。其山像某物,人们才约定俗成的以物名山(关于先民祭祀釜山的原始宗教的含义,我们后面还要谈到)。“釜”的原字为“鬴”,陶釜有两种类型,一是炊具锅,以“鬲”为偏旁说明最早的锅不是金属制作的,而是陶制的;二是古代的容量单位,六斗四升为一鬴。周谷城先生在解释“庶”字时曾说过:“我以为人类生活中,最早出现的锅子,并不是可以盛水煮食的金属器物,而只是可以用火烧烤烤食的石头”(《周谷城史学论文选集》第421页)。由用石头烧烤食物发展到用陶釜煮制食物,这是人类饮食方式的革命。所以说陶器的发明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一项重要成就,也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从目前新时期时代的考古资料来看,南庄头遗址应当是我国最早烧制陶釜地方之一。其科学根据一是前面已经谈到,南庄头遗址是古黄河流域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为制陶业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二是尽管南庄头遗址发现的50多片陶片极为破碎,难于复原完整的器物,但是这些陶片一类是夹砂灰陶,常掺和蚌壳末、石英粒,另一类是夹砂黄褐陶,这说明南庄头人已经掌握了陶土的选择、掺和砂粒等技术;三是最早的陶器一般都是在露天下烧成的,没有陶窑,烧成温度一般较低,都是氧化焰,所以陶器基本都属于红陶,而南庄头遗址发现了疑似陶窑,陶器颜色也非红陶,证明南庄头人制陶已有了一段时间的实践;四是在遗址中发现了灶塘,而且考古报告说“部分兽骨颜色较深,有明显的蒸煮特征”。既有灶塘,又有蒸煮兽骨行为,所以必然会有陶釜;五是我国古代手工制陶的主要方法是泥条盘筑法,这种方法所制作出来的器物底部一般为圜底,如覆釜形。基于以上情况,我们有理由说,南庄头人制作的陶釜形似釜山,他们以自己制作的陶釜命名居住地附近的山,以便区分周围的物种,辨别周围环境的方位。换句话说,“釜山”之名已经有万余年的历史了。 这种圜底釜在釜遂地区是传承有序的典型器物,北福地遗址第二期出土的陶器就是以圜底釜为典型器物;徐水文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配有支座的圜底釜;在徐水北龙山(商、周、汉)文化遗址、大马各庄一号(商、周、战国)文化遗址、巩固庄(商、周、汉)文化遗址都有出土。陶瓷史常识告诉我们,大约在仰韶文化中期制陶业出现了可以转动的慢轮,俗称转盘,它是快轮的前身。徐水一带制陶业施行慢轮泥条盘筑法制陶,笔者认为应在文村仰韶文化遗址时期。文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带支座的陶釜器型外表比较规整,造型比较对称,壁厚均匀,和支座接触面相当吻合,这些特征可以证明文村遗址出土的带支座的陶釜为慢轮泥条盘筑法所生产的。文村遗址属仰韶早期的文化遗存,证明这一带的制陶业也是率先于其他地方实行了慢轮制陶法。和犁耕农业一样,此地的制陶技术也走在了同时代的前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