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考古学 > 专门考古 >

刘涛:春秋至隋代邗沟早期运道变迁(2)


    东汉建安年间开辟邗沟西道
    为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湖泊,邗沟旧道从广陵向东北屈曲,绕行射阳湖后入淮。这虽然减少了开凿河道的工作量,但运道弯曲漫长、通行不便,水路与陆路不相并行互补。东汉建安二年(197)陈登任广陵太守后,为改变这一局面,开辟了邗沟新的运道。
    邗沟此次改道的详细情况,史书未予记载。《水经注》引曹魏时人蒋济《三州论》,保留了相关信息。曹魏黄初六年(225)八月,魏将伐吴,尚书蒋济作《三州论》加以劝阻。《三国志·蒋济传》:“济表言‘水道难通’,又上《三州论》以讽帝。”《水经注》引《三州论》曰:“淮湖迂远,水陆异路,山阳不通,陈登穿沟,更凿马濑,百里渡湖。”清人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马濑,白马湖也。”《水经·淮水篇》:“淮水又东,过淮阴县北,中渎水出白马湖,东北注之。”即是说,邗沟运道以人工运道“穿沟”经白马湖抵达淮河。
    所谓“淮湖迂远”,指的是邗沟旧道屈曲东向绕行射阳湖的不利情况。因为水路迂远,所以“水陆异路”,水路远而陆路近。当时,由樊良至博芝,由博芝至射阳,中间人工渠道淤塞不通,加之旧道迂远,所以必须改道。有鉴于此,陈登“穿沟”,于白马湖滨开凿水道,以人工运道连通樊良湖与白马湖,仅“百里”即可由白马湖达樊良湖。《水经注》引《三州论》短短数语,将陈登改道一事包举无遗。
    白马湖位于江苏省宝应县北十五里,樊良湖位于高邮北二十里,二湖并不相连,其间尚有津湖。陈登即似由津湖“穿沟”。东晋谢灵运《西征赋》叙述由长江至淮河的运道云:“发津潭而迥迈,逗白马以憩舲,贯射阳而望邗沟,济通淮而薄甬城。”津潭即津湖,又名界首湖,在宝应县南六十里。由宝应白马湖至高邮樊良湖百五十里,也与所谓“百里渡湖”大概相当。
    陈登改道之前,邗沟运道由博芝出,经射阳湖后至淮河。陈登改道后,改由出津湖注白马湖,由此形成了新的邗沟运道。相对于邗沟旧道东向迂回,陈登所改的运道也被称为邗沟西道。陈登“穿沟”之后,邗沟运道南北通达。《魏志·张辽传》:“孙权复叛,帝遣辽乘舟与曹休至海陵临江。”既是“乘舟”,则说明由淮到白马湖,由白马湖到津湖,由津湖到樊良湖,由樊良湖经邵伯到广陵入江或东至海陵的运道,舟行畅通。建安改道后,晋宋及隋朝开皇年间以前,由淮河至长江皆由白马湖、樊良湖至广陵入江,运道大致稳定,仅局部小有变迁。
    晋穆帝永和年间(345—356)以前,邗沟由江都故城入江。此后,因运河水少,航运不通,需从江水上游引江水入运河,邗沟遂改道向西,至今江苏省仪征市入江。《水经注》云:“自永和中,江都水断,其水上承欧阳埭,引江水入埭六十里至广陵。”这条线路自仪征引江水入欧阳埭,由西东行,六十里至广陵,即仪扬运河(又称真州运河、仪征运河,1958年改名仪扬河)的前身。
    据《水经注》载,晋哀帝“兴宁中,复以津湖多风,又自湖之南口沿东岸二十里穿渠入北口,自后行者不复由湖”。可见,为避免往来船只为风浪所侵害,兴宁年间(363—365)又从津湖的南口起,沿津湖东岸,开凿二十里人工运道,到津湖北口,往来船只,改由人工运道行走。这是江淮运河有湖堤之始。
    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北伐,以徐敬成为都督,引船由广陵自樊良湖下淮河,仍然沿用陈登开凿的邗沟西道。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开辟山阳渎后,邗沟西道遂废弃不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