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经济生态 >

黔西南:石旮旯的绿色传奇


    前不久召开的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大会上,黔西南州被列为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试点。消息传来,全州干部群众备感振奋,大家认为,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有利于黔西南州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构建特色生态产业体系,打造西江上游经济区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特色现代农业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同时还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绿色城镇化发展,推进城镇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发展融入生态文明理念
    素有“西南屏障”和“滇黔锁钥”之称的黔西南州,是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统计资料显示,石漠化面积达到754.4万亩、潜在石漠化面积317.1万亩,分别占国土面积的29.9%和12.6%,是全省最为集中连片的石漠化地区。2008年,全州8县市全部被列入全国首批100个石漠化综合防治试点县。
    经过多年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已融入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作为全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近年来,黔西南州坚持扶贫开发、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造血式扶贫新路,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产业化治理石漠化的岩溶山区高海拔地区种草养畜“晴隆模式”、低海拔地区种植花椒的“顶坛模式”、中海拔地区种植金银花的“坪上模式”和低热河谷地区种植早熟蔬菜的“者楼模式”,为喀斯特石山区治理石漠化提供了较好的经验。
    该州整体被列为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试点后,无疑为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大好机遇。“在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保护压力大、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通过创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必将为建设美丽黔西南注入强大动力。”黔西南州有关负责人表示,下步将抢抓机遇,继续开拓创新,重点围绕美丽乡村打造万峰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结合实际大胆实践、先行先试,努力把黔西南州建设成为经济资源协调的科学发展之州,生态产业发达的绿色经济之州,生态屏障牢固的优美环境之州,自然人文融合的和谐宜居之州,率先探索出一条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生态州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产业化治理石漠化的“黔西南实践”
    满山遍野的石旮旯在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村民的眼里,一度是挥之不去的噩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穷苦的村民为解决生存问题,在遍地的石头缝中炸石造田,创造了战天斗地的“则戎精神”。而如今,这些曾令人生厌的石头却在村民眼里变得亲切起来。
    村民对石头态度的变化源于种植金银花,本世纪初以来,冷洞村在石漠化治理中开始种植金银花,不仅让遍地石旮旯重披绿装,更为村民找到了致富增收门路,金银花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并成立了种植经营合作社。6月底,笔者来到冷洞村,但见家家户户都在忙着采摘金银花。生物治理石漠化的探索为冷洞村重塑绿水青山的同时,也带来了“金山银山”。村支书朱昌国高兴地告诉记者,目前,村民的收入中大部分来自金银花。
    根据当地喀斯特地理、气候、生态等特点,黔西南州坚持开发式扶贫、产业化带动,近年来把生态治理、扶贫开发、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探索出产业化治理石漠化新路子,总结出了“晴隆模式”“顶坛模式”“坪上模式”和“者楼模式”。其中,种草养羊“晴隆模式”书写了贵州喀斯特山区扶贫开发的新奇迹,成为破解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和科技扶贫和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协调统一的成功范例。2006年全国科技扶贫经验交流会在晴隆召开,将“晴隆模式”作为南方喀斯特地区生态治理与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典型范例进行总结推广。
    “四大模式”实现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相结合,不仅使黔西南州脆弱的生态系统得以改善,还对推动全州“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效应,催生了金银花、花椒、种草养羊、早熟蔬菜等一些颇具地域特色优势产业,成为全州农业产业化的“领头羊”。
    干旱缺水的贞丰县北盘江镇银洞湾村乱石丛生,源于“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绝望,村里17户人家不得不含泪举家迁离故土。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在有关部门的扶持下开始在石头缝里种花椒。目前,银洞湾村所在的顶坛片区花椒种植面积近60000亩,多数村民靠种植花椒走上了致富路。“在石头缝里种花椒,因为花椒耐旱,石头可以吸热,白天吸收阳光后晚上又放热,这样种出的花椒椒油多,味道特别香,所以我们的花椒销路好得很。”顶坛花椒协会会长罗泽亮高兴地说,“只要肯转换脑筋,石旮旯也能成聚宝盆!”
    生态文明建设再出发
    今年2月23日,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在兴义如期开幕。共怀建设美丽乡村梦想,同话农村产业发展之路,来自国家有关部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及省有关部门领导、相关专家学者、国际友人及全国美丽乡村联盟代表齐聚一堂,深入探讨强农业、美乡村、富农民之策。
    全国首个以“美丽乡村”命名的高端峰会,连续两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在黔西南州举行,不仅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搭建起了新的对外交流平台,同时也为探索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向纵深发展蓄积起了强劲发展动力和强大发展正能量。
    黔西南州委书记张政在首届峰会致辞中表示,将依托峰会的举办,深切地感悟美丽中国的新内涵,更加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改善生存环境,提高人民福祉。
    黔西南州明确提出,将以“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举办为契机,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不断改善生存环境,充分利用州内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情、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坚持“科学规划布局美、农民增收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和“宜居、宜业、宜游”原则,推进全州“美丽乡村”建设,并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努力把乡村打造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市民休闲旅游的乐园,走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之路。
    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引下,黔西南州已确立了建设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目标,充分发挥气候、空气、人文等独特优势,积极推进“大商贸、大教育、大医疗、大旅游、大电商、大户外运动、大会议会展、大通用航空”等多个平台建设,重点布局医疗中心、康复养生中心、大型物流基地、专业商贸市场、会议会展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技信息服务中心、总部经济区、临空经济区、城市综合体、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全州现代服务业集聚中心。
    延伸阅读
    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总体目标
    根据《黔西南州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4-2017年)》,通过创建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加快构建功能完善的珠江上游区域性生态屏障和南北盘江流域生态体系,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区域主体功能区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城镇化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努力构建以生态经济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加快构建起黔西南州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代水利保障体系、城镇基础设施体系和现代信息网络体系;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果,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民族地区实现加快发展,对外开放合作迈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居民生产生活的环境条件显著改善,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扭转,与全国和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