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经济生态 >

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是全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速度和质量事关全国城镇化建设的成败。面对中央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战略决策,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除了国家投入增加、政策优惠外,作为民族地区自身来讲,必须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要摈弃四种观念:一是守场观念。在一些边远地方仍眷恋祖辈留下来的屋场、田场、山场,不愿离开自己辛勤经营的小家园去走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二是守业观念。就是恪守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和致富门路,一部分农民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不愿接受新科技、新知识。三是守矩观念。实践证明: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是农民融入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途径。可一些地方的农户不愿接受这种新事物,甚至一些基层干部也不愿意带头,不愿打破旧的规矩。四是守俗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依托民族文化,实施生态文明、兴文强农是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但在现实中在一些贫困地区,用于农民学技术、学管理、学知识方面的支出十分吝啬,但用于愚昧、迷信、无知的开支却很大方。
    其次是要避免四种做法:一是模仿式的做法。由于历史原因,在城镇化建设上民族地区同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一些地方不是从本地经济发展现状和资源优势出发,而是盲目跟风,模仿发达地区的做法,上项目、铺摊子、大搬迁,使有限的财力、物力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甚至造成浪费。实践证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认真学习吸取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是必要的,但在具体发展模式上必须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切忌完全模仿照搬。
    二是口号式的做法。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的大事,为了配合这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的开展,提出一些适当的工作口号,既可以激励干部群众的斗志,又可以督促相关部门开展工作。然而,在一些地方不是因地制宜地提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工作口号,而是超越实际地提出“争第一”“抢速度”,把工作口号变成了“口号工作”。无数事实告诉我们:要真正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必须靠大量艰苦细致、脚踏实地的忘我工作和辛勤努力,而不是靠工作口号就能实现的。
    三是“多变式”的做法。新型城镇化建设切忌一任领导一幅蓝图,发展规划随着主政者的意愿随意更换甚至“翻烧饼”。必须一幅蓝图定位、规范长远建设,一套法规管理、严格依法办事,一任接着一任干。
    四是速度式的做法。新型城镇化建设既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抢抓机遇、加快进程,又要扎扎实实夯实基础、积累后劲。检验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效的大小,不能简单地以项目上了多少、房屋搬迁多少、投入资金多少来衡量,切忌“只开花不结果”和“开大花结小果”的做法,必须坚持速度与效益相统一,速度与农民增收相统一,速度与增强发展后劲相统一。
    最后是要增强四种意识:一是创新意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是要在核心内容、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等方面大力创新,要跳出以往靠权力推动和靠资金投入的建设思路。在建设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尤其要科技领先,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动力就是科技,必须将科技贯穿始终,干当前、想长远、谋未来,在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特上下工夫。
    二是人才意识。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加。”民族地区人才资源的数量尤其是质量,决定着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否加快进程和健康发展。因此,必须要有新的人才观,树立谁拥有人才谁就会加快发展的紧迫感,把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和用好人才作为首要工作来抓。
    三是成本意识。成本,不仅指经济成本,还包括行政成本、人才成本和社会效益成本。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强化成本观念,增强成本意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区的成本意识相对发达地区来讲比较薄弱,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尤其应强化成本管理,应采取对比分析、分解落实和学习借鉴等方式来进行,这样就可以节约和减少试验成本。
    四是角色意识。所谓“角色意识”,说到底就是要经常想一想自己是做什么的,自己所从事的这项工作对自身有怎样的社会和行为要求。面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作为各级各部门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有这种角色意识。有位经济学家在考察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后得出一个结论:在东部地区人与人的交往中注重利益和效率的多,而在西部地区则注重官衔和私交的多。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角色意识的重要。立身社会,没有很强的角色意识是做不好本职工作的,在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亦应如此。
    (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自治州财政局、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