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文化性质从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转向工业文化;传统的文化观念发生变化,文化从静态转向动态;单一的民族文化越来越向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接近;文化结构由重视物质文化转向重视精神文化。农牧区基层文化建设薄弱;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社会交际功能受到新的挑战;由于传播人口少,有些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萎缩,甚至消失的现象;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努力改变农牧区文化相对贫困的状况;增强宣传力度,加强语言学习,克服语言障碍;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化转型;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闫炜炜,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校文化学教研部讲师。 2010年,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重大战略选择。现代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以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的文化,应当是建设型、进步型、文明型、与国际接轨型,不是封闭、落后、保守,而是包容、开拓、创新。这正是对“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的高度概括。新疆作为丝路文化表现最为辉煌的区域之一,所保留下来的古代文化遗址,其历史之悠久、数量之众多、涵盖民族之广泛,为世界之最。古丝绸之路的开通,使新疆文化和新疆人性格中呈现出多元、开放、融合、包容等特点。正因如此,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所彰显的独特魅力,为新疆历代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如今,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一年有余,新疆迎来了为古老的丝绸之路文化谱写新篇章的新时期新阶段。 一、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趋势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同时又是多种宗教信仰地区,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大舞台。新疆各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文化传统,各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道德伦理、人文景观等文化传统。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非主流的、独具特色的文化。近来,党中央在关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问题上曾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动力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营造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是深远的,一个民族历经千百年锤炼而形成的文化积淀是本民族代代相传的共同精神财富,体现着民族精神的深层底蕴,具有超越时空、历久而弥新的精神力量。①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而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民族而存在,就在于这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我们在这里需要肯定的是,这种民族传统文化对于新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传统”不是死水一潭,而是流动的,是会随着时代的前进和文化交流的扩大而变得更加丰富。无论是文化还是传统,或者具体化的文化习俗,都不可避免地触碰到“现代”,而这个“现代”蕴含着强烈的“变”的意识和“创新”的意识。也就是说,“处于边缘地区的民族的发展,要想仅仅就在‘现代经济理性’中发现自己的路实在是不可能的;而更有希望的选择可能,就是如何动员更为广泛的社会和文化的资源来提供发展的动力。”②可以说,一个民族能够走到今天,说明其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时刻都是在反思的,都是感到危机的,在不断地进行着转型的。所以,打破过去固有的“时空意识”,建立一种新的时空观和秩序就成为现代文化的又一内核,而所有这些,总结起来就是要“重新认识”,即重新认识自身,重新认识自己的生存生活空间,重新认识我们这个时代。民族文化应该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时代精神。我们要看到,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新疆各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语言方式、行为模式、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发展趋势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性质从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转向工业文化。 新疆自然生态环境以天山为界,形成了两个各具特点的生态区域。根据新疆各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经济文化类型和生计方式,我们可以把新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划分为草原游牧经济文化和绿洲农耕经济文化两种类型。正如有学者指出:“新疆从高山到盆地,由于生态环境的特征形成了草原游牧经济文化类型和绿洲耕牧经济文化圈,分别形成了以维吾尔和哈萨克为主的农业和游牧两大民族集团。”③但是,世界各国的社会实践证明,现代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看,现代文明是被定义为工业文明。随着我们由游牧社会、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我们的物质基础变了,依托在物质基础上的文化也应该有所变更。对新疆这个多民族区域来说,当前我们更应当建立起我们的工业文化,也就是现代文化。文化与经济是密切结合的,经济推动文化,文化提升经济。如果我们的文化不与时俱进,它就非常有可能给经济的发展形成不同程度的阻碍。所以,文化性质从农业文化和游牧文化转向工业文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如果传统文化不具有现代意义,传统文化没能与现代工业社会联系起来,那就落后了。 2.传统的文化观念发生变化,文化从静态转向动态。 文化从静态转向动态,这应该与当下普及率最高的学术词语——全球化联系在一起。全球化作为一种状态它已经存在,作为一个过程它还在继续,它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全球化带来的种种问题中,文化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我们知道,新疆地处亚欧大陆的腹心地带,面积166万多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的1/6。外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国接壤,内与甘肃、青海、西藏三省相邻。地形为“三山夹两盆”,即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环抱着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这在地理格局上造成了新疆的封闭性。在过去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由于物质和精神产品相对匮乏,交通不便,造成民族间交往较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而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信息化、工业化的推进,交通条件的改善,新疆与内地和世界的距离愈来愈近,无论是乡村还是城镇,所有传统的民族文化形态都受到了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与此同时,信息网络的发展、文化传播手段的现代化,使信息实现了全球性流动,它使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便捷和直接,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冲击着我们的眼球,使得文化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另外,美国学者哈里森曾经在讨论动态文化和静态文化时指出:动态文化强调未来,静态文化强调过去、现在;动态文化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发展的关键,静态文化一般不重视教育;动态文化中宗教对公民生活影响较小,静态文化中宗教的影响较大,前者鼓励异端和不同政见,后者强调正统与一致性,等等。显然,静态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迟早会灭亡的文化,而动态文化则是充满活力的、对人和社会的现代化具有培育和养成功能的文化。我们当然要皈依这种动态文化。 3.单一的民族文化越来越向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接近。 新疆人口有59.9%是少数民族,13个世居民族中有10个信仰伊斯兰教,对于新疆民族文化的传承而言,宗教不仅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还体现着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同时还具有强大的文化聚合功能。新疆多民族分布的格局由此也导致了多种宗教并存的现象。也正是有了多种宗教并存的状况,历史上新疆文化呈现出绚丽夺目的色彩。同样我们看到的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后,宗教中的有些内容就成为了民族文化的内容,比如伊斯兰教文化,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文化不是封闭的、故步自封的,而是越来越向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接近。特别是十七大报告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战略以来,中华传统文化被赋予了一个世纪以来最高的地位,近几年,国际国内出现的“国学热”、“孔子热”,汉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被广泛地吸纳和接收,这营造了民族文化向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接近的氛围,有利于塑造“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 4.文化结构由重视物质文化转向重视精神文化。 文化结构由重视物质文化转向重视精神文化,这在全国是一个主旋律,在新疆亦如此。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当前,同全国一样,新疆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区情并没有变,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变,文化还不能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还未能充分发挥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如果没有精神文化的充实和丰盈,就不能说有真正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生。我国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进入小康之后,精神文化需要更加突出、更加强烈,解决人们“文化饥渴”的问题也越来越迫切。只有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才能满足各族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加速推进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从而以强大的文化力量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现代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在生产过程中一定不能只追求物质而忘记了人,忘记了改善和提高人的质。“质”包括人的文化素养、知识结构,道德情操等等。这是精神文化的内核,也是现代文化至为重要的一点。④ 二、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化转型存在的问题 在举国上下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些不容忽视的情况和问题。 1.农牧区基层文化建设薄弱。 这主要表现在农牧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低,根据新疆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计算,少数民族人口的文盲率为9.26%,高于汉族人口文盲率2.2个百分点。因此,在新疆社会转型时,知识体系、知识结构等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观念上自我封闭严重,自我认识不够,还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的意识中解放出来,群体意识(民族、宗教、部落)重,个人意识、公民意识、国家意识相对薄弱,特别是南疆有些地区生产方式落后,现代技术的参与率较低,有不少风俗习惯不适应现代生活节奏。 2.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社会交际功能受到新的挑战。 文化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新疆的语言人口分布,宏观上呈大聚居小杂居状态,语言文字使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民族语言成为新疆通用语言,如汉语、维吾尔语;有的民族使用双语或多语,如锡伯族使用母语兼汉语或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俄罗斯语;有的民族在长期杂居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己原有的文字而改用其他民族的文字,如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等已改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虽然我们反对把少数民族的语言汉化,用汉语语法、结构、汉文式的翻译来代替这个民族本来的语言,我们也鼓励我们的知识分子、年轻干部,能多掌握几种语言,但我们不应排斥少数民族特别是儿童学习双语,不应排斥少数民族作家用汉语写作,这是环境、时代之所趋,但是,有些地区这些做得远远还不够。汉语不过关,交流、沟通遇到困难,可以说,这是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太学生就业率较低的一个因素。 3.由于传播人口少,有些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萎缩,甚至消失的现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传统的民族边界正在日益模糊,不同民族文化的趋同日益明显化,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而处于边缘状态,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少数民族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及其少数民族文物、产品正在不断流失,一些民族民间工艺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失传;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悠久的乡土艺术、民族器物难觅踪迹。单纯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导致民族文化生态和文化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在新疆急于脱贫致富的心理带有普遍性,一些地方出现了因经济开发而导致对民族民间文化生态资源进行破坏的短期行为。如对民族文化古迹、遗址滥加开发、滥建景点。此外,新疆原生态的民族手工技艺处于相对弱势,传统的某些门类的历史文化内涵发生了急剧的消亡和变异,民族手工艺逐渐被工业品代替。有的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传统服饰手工艺、传统饮食等已不复存在,或在原流传地因无人继承、市场萎缩而濒于失传,更谈不上有详实文字记载或图像记录。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戏剧、舞蹈、工艺和体育活动等,如果国家不通过立法形式加以保护,不在财政上给予支持,有可能逐渐消亡。 4.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文化产业得到了可喜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力量投资发展文化产业势头迅猛。虽然作为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新疆孕育了绚丽多姿的文化,这是新疆最独特的资源,但新疆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文化产业总量规模偏小,产业化程度低,结构不合理,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较大,现代新型文化产业发展不够,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差,许多文化资源还未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没有发挥其作用。据《新疆文化文物产业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新疆文化产业总产出为19.01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3.69亿元,新疆只有两个文化部授牌的文化示范产业基地——新疆和合玉器有限公司和新疆国际大巴扎开发有限公司。与内地省区相比,新疆文化产业总量规模偏小,差距很大。 三、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对策 经过转型的文化必将是一个脱胎换骨的、充满了生机的、崭新的文化,就其本质来说应该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与现代化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为其基本特征。因此,提倡和实现文化转型,就是为了发展,为跨越式发展服务,为长治久安服务,为建设美好和谐的新疆服务。⑤针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充分发挥现代文化的先导作用,把先进的文化理念传播到各民族群众中去,推动新疆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打造爱国团结、开放融合、感恩向上、进步创新的新疆现代文化,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支撑新疆发展稳定的精神支柱,成为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1.努力改变农牧区文化相对贫困的状况。 首先,应该加强基础教育,提高文化素质,加强思想教育,解决观念上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方式、经济利益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尤其是社会阶层分化、收入差距拉大等一系列问题对少数民族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等原有观念的冲击,要给予正确引导。其次,要通过发展经济,来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并且要加大农牧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如,开办集图书阅读、广播电视、宣传教育、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站等。 2.增强宣传力度,加强语言学习,克服语言障碍。 在思想上要重视学习语言的重要性,并且加大对语言教学的投入,仅从2008年至今,国家已经向新疆学前“双语”教育投入超过12亿元,在南北疆贫困农牧区建起拥有电脑、电视、DVD、投影仪等先进设备的幼儿园。新疆还启动了大规模的“双语”骨干教师赴内地培训计划。根据计划,在未来四年间,将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四省市为新疆培训中学“双语”骨干教师2000人,上述四省市每两年选派50名优秀中学教师到和田、喀什等地区任教。相信在国家和自治区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下,新疆“双语”教育的未来会取得长足的发展,各民族孩子们的明天也会更加美好。 3.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首先,要加快政府保护方式的改革。改革和完善政府保护方式是传统文化保护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我们要倡导多渠道保护,如博物馆式保护、原生态保护、教育保护、专业保护、生产性保护等。其次,应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保护方式。新疆应先建立健全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以法律方式保证文化保护的法律地位与运作程序,同时以此加强文化保护的公众意识和社会责任。第三,要迅速建立市场保护体制。用经济的手段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最后,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和全民保护。在当代文化保护中,社会支持和全民保护是最广泛、最强大的力量。当代社会通过多种渠道特别是现代传媒营造保护传统文化的社会舆论与社会氛围,从而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这是文化保护最深厚的社会基础与心理根源。 4.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转变观念,真正把新疆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重要产业来抓。把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保护和再创造作为一种产业来做。组建与培育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大集团,把新疆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文化市场,打造品牌。同时,大力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机制、经营机制,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此外,各级政府还应该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⑥ 文化转型是长期、复杂和曲折的历史过程,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大功告成的事。推进文化建设,既要有紧迫感,也要看到长期性。曾经的新疆是四大文化的交汇地区,今天的新疆正站在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上,正赶上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时代,“以现代文化为引领”、“追求跨越式发展”成为这个新时期新阶段最鲜明的主题和最激动人心的梦想;新疆正是中国现代文化的载体和见证之书,是中国现代文化的理论和实践之地。所以,实现“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对新疆的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引领作用,对推动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繁荣同样具有引领意义。 注释: ①周熙明:《中央党校学员关注的文化问题》[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第41页。 ②马翀炜:《民族文化资本化》[M],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8页。 ③周泓:《新疆文化的多元性与地域性》[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第44~46页。 ④李瑞芳:《我对“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看法》,《新疆经济报》2010年6月17日。 ⑤夏里甫罕·阿布达里:《从实现现代化的高度看文化转型》[J],《今日新疆》2011年4月下半月刊,第22页。 ⑥阿依祖克热·吐尼牙孜:《新疆文化产业的优势及发展对策》[J],《经济论坛》2010年第7期,第73页。 参考文献: [1]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 [2]毛公宁主编,《新疆研究文论选》(第3辑),民族出版社,2007年。 [3]张筱强:《十七大精神深度解读 文化建设篇》,人民出版社,2008年。
责任编辑:焦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