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人类学应用 >

艺术的民族性、地域性和个性


    徽文化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三大地方显学之一,有纯正的地域文化基因,有足够的地域性能量。作为安徽的艺术家,我们要想成就自己,就要全身心地拥抱安徽的山山水水、体验安徽的风土人情。
    艺术家最难以违背的,就是哺育自己的土地。艺术家只能在自己民族、自己地域给定的范围内升华自己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在这样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里孵化出自己的艺术。
    民族性源于自然生态
    一个国家在艺术上没有自己的民族特征,这个国家便在世界文化中无足轻重;一个地区在艺术上没有自己的地域特征,这个地区便在国家文化中无足轻重;一个艺术家在艺术上没有自己的个人特征,这个艺术家及其作品在艺术领域无足轻重。艺术的个人特征,是以地域为根基,由地域环境所滋养;不同民族在不同地域内繁衍生息,造就出不同特征的艺术群体,构成了国家艺术的总体面貌。
    所谓民族性,意在民族与民族之间民族特征的差异,没有差异,便没有谈民族性的必要。民族的内涵可大可小,国家层面的民族性,是众多地域特征的集中体现。在地球上,最大的居于首位的差异是东方和西方,其次是国与国之间的差异,然后是小的地域之间的差异。
    以东西方差异为例,地球之所以有东西方的区分,是因为东方民族和西方民族在文化心理、生活习俗上截然不同。世界万物,都离不开对称性规律,一粒种子,它包含着对称性的胚芽;人的大脑,有对称的两个半球。所以,地球上东、西方的区分,不是人类的主观选择,而是由地球本身的对称性物理能量场所决定,比如在时间的概念上东方表述的顺序为年、月、日,而西方则表述为日、月、年;在姓氏上东方习惯于姓在前名在后,而西方则习惯于名在前姓在后;在语言上我们常说西方用倒装句,其实就是和我们的语言结构相对称的句式。中医和西医、中餐和西餐、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洋音乐、中国画和西画等等,都是地球在东西方对称上最为鲜明的表现。
    本文用这种方式谈 “民族性”,是想说明民族性有它的自然生态基础。地球的不同经纬度,在改变着植被和生物体生存方式的同时,也决定着人类的不同心性和习俗。地球物理能量场的对称,决定了地球人类在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对称,我们必须尊重这种对称,尊重文化的民族性根基,我们的文化发展、艺术发展,无法违背这个根基。
    地域性托举成熟艺术
    从艺术的角度谈地域性,也是意在探讨不同地域内人们生活习性的差异。俗话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的全面展开是:一方水土并不只是养一方人的吃喝拉撒睡,更养一方人的言语、文化、心性。在我国的广褒大地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随着地域的变化,必然有语言语音的变化、生活习性的变化。地域对艺术特征的决定作用更为明显,这可以从我国不同地区的不同剧种中看到:从西部的臧剧、秦腔、川剧,中原的豫剧、梆子、曲剧,到东部的沪剧、昆曲、越剧;从北方的二人转、评剧、京剧,到南方的花鼓戏、黄梅戏、粤剧,无不彰显着鲜明的地域特征。艺术的母体语言从哪里寻找?就要从地域性里寻找。
    从民族性、地域性、个性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看,民族性和个性都要以地域性为依托。这个道理很简单:不管是作为民族的总体还是单独的个体,都需要生活在一定的地域内,是地域性造就了民族性和个性。对于小的民族来说 (比如西南少数民族)地域性就是民族性。像汉族这样的大民族,它横跨江南、塞北、高原、平原等,这其中地域性的巨大差异,必然造就汉民族自身生活习性的巨大差异。对于忠实于地域性的艺术家来说,他作品的个性就代表地域性。地域是艺术民族性和个性的摇篮。大的民族性,是众多地域性的综合体。小的民族艺术,则集民族性、地域性、个性为一体。当然,地域也有大小之分,以东、西方划分的两元地域,涵盖着更多的国家、民族和地区。
    细看起来,地域之间也有过渡带,安徽的江南,是徽文化的发源地;淮河以北是中原地域的南部边界,融入中原文化。江淮之间是徽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处。另一方面,如果把中国划分为南方和北方,安徽则又是南方和北方的过渡带。所以,黄梅戏就带有南方韵味,徽剧则带有北方色彩。当年徽剧进京,被皇族接纳,按京城的审美心理加以改造,便诞生了京剧。
    人体有一种干细胞,它可以生成为身体中的任何细胞。安徽这块地域就像人体的“干细胞”,它可以生发出南方的灵动柔韵,又可以拥有北方的挺拔粗犷。从黄梅戏、徽派建筑以及早期徽派绘画的形成来看,安徽特殊的地域性自然能量很大,在此基础上要发展新徽派美术,有着极为难得的优势。
    个性寻求发展空间
    艺术的个性,是指艺术作品在形式、风格以及表达情感的方式上,不同于其它艺术。艺术个性的要点不在于艺术作品内容的不同,而是相同的内容你能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述。
    人类的艺术,已有几千年历史,古今中外,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不同流派的艺术作品丰富多彩,难以计数。初看起来,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里,能被表现的似乎都被表现了,再要创造新的有个性的艺术似乎是不可能的了。但是,总还是有一些艺术家,创新对他们来说好像并不困难。意识领域,精神空间,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并不比现实世界小。现实世界中我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经万般事,也只在大脑里留下一个小小的痕迹,至于心灵的状态、情感的状态,更是风雨雷电,变化万千!人类现有的艺术形式,要想穷尽它,还相差很远很远!由此,从理论上来说,只要能够进入情感的深处、精神的深处、人性的深处,艺术的个性表达就应该有充分的空间。但是,当今艺术界,几乎每个艺术家都在探寻自己的艺术个性,能够成功者只是少数,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有多种,但主要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对心理世界深入不够,二是脱离了地域性根基。
    从心理学角度看,“情绪”是一种最容易生发的浅层次的心理状态,对日常事务是否满意就可以使人产生情绪变化;人的某些周期性生理变化也会带来情绪的变化;不同季节,不同的外部环境都可引发不同的心理情绪。对于艺术来说,情绪是最常表现的内容之一,许多即兴、写意的艺术手法,最适合表现情绪化的心理状态。艺术家是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外化在艺术形式(形象)中,艺术作品对内在情感提炼的纯度和表现形式上具有的力度,表明着艺术家对情感世界进入的深度。 “情绪”“情感”是神经冲动的一种运行状态,这个运行状态在大脑中的空间布局或空间结构,叫做“心理结构”,我们常说的“精神”这个东西,它的物理形态就是 “心理结构”。一个人的心胸、情怀、精神境界,不是和情绪、情感在一个层次,而是高一级的心理结构的层次。心胸的大小,境界的高低,表明着心理结构优化的程度。情绪、情感作为一种神经冲动系列,它发源于大脑的原始结构,似乎是有“深度的”,但这个“深度”是表面的,生命系统的进化、心理结构的优化、精神境界的提升,才代表生命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把握。
    回到艺术的地域性和个性,它们是心灵对现实世界更细腻、更透彻把握的结果。而时尚世界对视觉的干扰,名利金钱对思维的干扰,使艺术家游离于心灵之外,不能进入精神的深度,因而地域的灵性就很难显现,艺术的个性自然很难形成。
    艺术家最难以违背的,就是哺育自己的土地。不管愿不愿意,艺术家只能在本民族、本地域给定的范围内深化自己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在这样的情感和精神世界里孵化出自己的艺术。作为安徽的艺术家,我们要想成就自己,就要全身心地拥抱安徽的山山水水、体验安徽的风土人情。徽文化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三大地方显学之一,有纯正的地域文化基因,有足够的地域性能量。不管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安徽还是为我们自己,不管是追求鲜明的民族特征、鲜明的地域特征还是鲜明的个人面貌,都需要我们继承徽文化的地域基因,探寻安徽的地域灵性,将我们的文化发扬光大。
    本文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