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新疆研究 >

家庭记忆中的沧桑巨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成就展展馆掠影


    《在祖国的怀抱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成就展》在乌鲁木齐红光山国际会展中心开展以来,观众参观的热情不减,展馆里每天参观者络绎不绝。记者10月10日从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宣教处获悉,当天,参观人数达到13500人次。截至目前,展览已接待观众117100人次。
    想在果子沟大桥上照全家福
    在大美新疆自然风光最集中的6号展区,一幅果子沟大桥的航拍图片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照片里双塔耸立的果子沟大桥如一道白虹横贯在天山北部的崇山峻岭间。千百年来,紧遏伊犁地区发展的果子沟天险,如今一桥飞架变通途。曾经阻挠通行的雪山、深谷、河流,如今变成了人们眼中的美景,更成为国内外众多风光摄影师心中的天堂。
    白须飘飘的阿不都热合曼背着双手,在照片前看得心潮澎湃。对果子沟,这位75岁的老人有着很深的印象。
    退休前,阿不都热合曼是米泉市轻工局下属的手工联社的一位铁匠,负责田间农具的制作,工作勤勤恳恳。1979年,他被评为自治区行业先进代表,单位不仅奖励了洗脸盆、搪瓷缸和毛巾,自治区还组织他们去各地做交流报告,第一站就是伊犁地区。那年10月,阿不都热合曼一行几十人刚过赛里木湖,就被风雪困在果子沟的路上好几天,“我父亲每次一提起这件事就摇头,我们小时候他还经常把这段受困的经历当故事讲。”一旁陪伴的女儿加米拉笑着告诉记者。
    “在几百米深的悬崖上架桥,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东西,现在实现了,说明我们新疆人很了不起。”加米拉说,这位米东区古牧地东路永乐社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3月份家里换了新车,我们计划和父亲去北疆自驾游一趟,实地去看看果子沟大桥,在桥上来个全家福合影。”
    让子孙看到
    祖辈如何建设新疆
    “找到了,找到了,这块绿色的地方就是红山。五家渠应该在北京路往北边一点。”在“成就篇·奋进的新疆”展区,杜懋填和甘大航两位老人对着占据整面墙的两幅乌鲁木齐城区航拍照片“研究”了起来。白天,千米高空广角镜头下的乌鲁木齐到处是密密麻麻的大型建筑群落和滚滚车流,山下之城被群峰点缀;夜晚,乌鲁木齐华灯初上,银翼之下到处流光溢彩,演绎着现代都市的繁华喧闹。
    “1958年我从四川来到新疆,那时候乌鲁木齐很小,就只有中山路算一条商业街道,两边的楼房只有两层高。现在呢,红山周边高楼林立,以前它就是一片干河滩;最热闹的火车站和碾子沟车站,当时是一大片戈壁滩。”75岁的杜懋填说。57年前,他和甘大航老人响应国家的号召,分别从四川和江西来到新疆,成为了最早的支边青年。
    “看了这些照片,就晓得整个新疆变化有多大。”杜懋填说。这几天从报纸上看到乌鲁木齐有展览,“叫家里人从五家渠开车过来看,把几个小孙子也带来了,就是想让他们看看,祖辈们是怎么建设新疆的,忆苦思甜才不会忘本。”
    免费义务教育人人受益
    毛主席接见库尔班大叔、喀什老城旧貌换新颜、十二木卡姆乐器展示、普氏野马标本、3D打印机现场作业……两个多小时的参观过程中,阿巴拜克力·卡迪尔一家四口手里的相机咔嚓咔嚓快门声没有停止过。
    “这些变化从新老图片对比就可以看出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拍的照片,老式胶卷渐被淘汰,色彩更加丰富了。”阿巴拜克力·卡迪尔说。他和妻子阿依古丽是新疆大学1983届历史系的同学,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毕业后又双双到乌鲁木齐市教育局工作。
    因为工作的原因,对于新疆这些年的发展,他接触到的更多是教育领域的变化。“新疆的发展变化,我们夫妻是真正从中受益的。”阿巴拜克力说。他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以前,他的大多数同龄人能坚持读完高中就很不错。
    “国家和自治区一直在大力发展教育,我们是党和国家培养的人,从上大学的第一天起,就立下了为人师表、为新疆教育出力的志向。大学我们班35个同学,后来大部分都做了中学老师,其中还有一个女同学成了全疆第一个少数民族特级教师。”阿巴拜克力自豪地告诉记者。
    “在我的老家阿图什,当地有句俗语‘女人若有文化,整个家族也有文化’。”阿巴拜克力说。他还告诉记者,去年单位组织到疏附县去交流学习,发现当地仅一个第四中学就有三十多个教学班级,上千个娃娃接受高中教育,里面女孩还占多数,“现在,加上幼儿园的3年,那就是15年的免费教育。不管男孩女孩,每个娃娃都可以平等地接受教育,这是自治区60年发展给教育带来的最大变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