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交流 探索当代艺术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9:11:25 人民日报海外版 李贞 丁琪 参加讨论
盛夏的北京略显燥热,但从海淀区中关村附近的立方庭大厦内传出袅袅琴声,令人神清气爽。这是古琴艺术家巫娜应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之邀,举办的“什人唱——巫娜古琴乐会”,也是为期6天的“哥伦比亚大学北京艺术周”活动之一。本次艺术周自6月14日开始,涵盖了古琴演奏、艺术展览、中西电影研讨等多种艺术形式,中外艺术家在此共同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 中外交流 探索艺术前沿 这是“哥伦比亚大学北京艺术周”的首次亮相。 哥伦比亚大学终身人文讲席教授刘禾介绍,举办此次艺术周的初衷,是想通过艺术周的展览和研讨,来探索艺术的前沿,艺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当代艺术的可能性在哪里。 艺术周从6月14日持续至6月19日,既邀请了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艺术评论家和学者,也邀请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艺术家和学者,包括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电影系教授理查德·佩亚尼、哥伦比亚大学终身人文讲席教授刘禾、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助理教授钱颖、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古琴艺术家巫娜、当代艺术家杨宏伟、电影导演贾樟柯、中国电影资料馆前馆长傅红星、“中国独立纪录片之父”吴文光、纪录片导演顾桃等各领域的领军人物, 为中国艺术与世界沟通提供了交流平台。 除了众多艺术家,艺术周也对哥大校友、学生和普通观众开放。既举办了古琴表演、艺术展览,也开放了学术性较强的学者对话、纪录片专题研讨等,获得了喜爱艺术和电影的观众热捧。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北京举办此类活动。我们以后还会接着办下去。”刘禾说。 传统现代 延展艺术可能 杨宏伟的《象·素分析》展览是艺术周展览中的重头戏之一。 “这组《象·素分析》将传统的活字印刷术与现代数码艺术相结合,有用电子工具解构现实的意味。”17日下午,西班牙小伙马诺站在《像素分析五号》这一作品前细细观赏。 杨宏伟此组作品的整体思路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活字印刷术,又结合了当代数字矩阵的核心理念,采用了西方传统的木口木刻版画形式,以版画与装置的形式,对图像与文字的意义进行了重新阐述。 参展作品《像素分析五号》体现了像素、色块的融合过程。刘禾谈了她的理解:“像素越大,图像就越小,几近消失,像素块就出现了。最后他告诉你原来图像就是黑、灰、白三种色块组成,这是艺术的秘密所在。”像变形金刚一样,参展作品《不确定的像素》利用磁铁和不锈钢片,可任意变换造型,几位学生戏称“眼睛近视的人从远处更容易看出来这是一尊佛像”。 杨宏伟的老师、当代艺术家徐冰认为,杨宏伟在技术上超出了东与西、古典与当代、艺术与手工劳动的界限。“杨宏伟的想法触碰到了复数性艺术领域,这是过去没有人触碰过的核心部分,推进了版画艺术语言延伸的可能性。杨宏伟制造了一个基因库,从中任意选取元素便可重新组装成另一种事物。”他说。 影像故事 纪录历史纬度 艺术周还举办了关于纪录电影的专题研讨活动。 “镜头——见与不见:纪录影像新纬度”是本次电影专题研讨的主题,其中颇受关注的一场,由理查德·佩尼亚对话贾樟柯。 贾樟柯认为自己拍摄的影片深受纪录片影响。“我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纪录片的思维模式,强调人跟空间的状态,景物、空间、自然的动态。因为对我来说,它是电影最擅长传达的一种美感。”当观众问到贾樟柯如何拍出一个城市的浓厚味道时,他风趣地回答:“就像谈恋爱一样,捕捉它的每一个细节。”依赖方言、与出租车司机交朋友也是他的秘诀,“理解一个城市,要跟这个城市的人融合到一起。” 关注中国少数民族、擅长拍摄民族志电影的导演顾桃,也表达了相似的意思,“要用最本能的东西与他们一起生活。”吴文光则主张纪录片要“发现眼睛看不见的东西”,呼吁用影像纪录平凡人在历史深处的记忆。傅红星以自己拍摄的《旋风九日》为例,这是一部以1979年邓小平访美为主要内容的纪录电影,他认为纪录片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影像纪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国家、了解历史,更好地前行。”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为高原育英才
- 下一篇:每一座伟大的城市,都在大河之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