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地区发展 >

山区少数民族县域发展的景宁实践

    景宁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山区少数民族县及其类似地区面临的重大课题,对加快建设幸福安康新丽水和浙江省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任职期间,曾到景宁调研,希望景宁根据“三特”:畲乡特色、山区特点、后发特征理清思路,走一条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离开浙江后,习近平同志又对景宁提出,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三个方面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
        根据指示精神,景宁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对策,认清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座山”之间的关系,坚定不移地走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增长。从2006年至2013年,GDP年均增长9.4%,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3.2%,其中畲族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一直高于全县。
    今年是畲族自治县设县30周年,我们收到一张在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中,景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以2012年度统计数据为基础)排名第9位的“成绩单”。这是对畲汉干群戮力同心、奋力跨越的褒奖,也是科学指导理念在实践中的成功验证。
        景宁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只有解决了发展什么、保护什么、如何发展、如何保护等深层次问题,生态先进、经济后进的县域,才能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车道”,开创县域发展史上经济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各族群众得实惠最多的黄金时期。
        追求生态与经济双赢
    
    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景宁没有交通、区位、发展空间的比较优势,但有民族县的唯一性和生态环境的优越性。
        只有客观审视县情,珍惜自身优势,才能清醒找准县域发展方向和突破口。景宁基于全县发展的现实考量,扬长避短,因地制宜,集中精力抓好 “四个新区”:新园区、新城区、新景区、新山区建设,大力推动财政增长、群众增收、社会和谐目标加快实现。
        认真研究改革和城镇化“两大红利”,推进新型城镇化“三年行动计划”,以“中国畲乡、小县名城”为定位,提升县城统筹集聚、吸纳投资、拉动消费的核心功能。制定“飞鸟”战略,规划面积约50平方公里的县城组团布局。
        精心打造“新城”,历经7稿规划外舍新区,建设浙南标志性建筑群落,打造集商贸旅游、生态休憩、总部集群、文化展示为一体的新城市形态,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价值,弘扬畲族文化。
        统筹推进“副城”,把澄照低丘缓坡开发国家级试点组团区块打造成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吸纳2万至3万高山远山农民集聚,开创“农民下山、资本上山”的新山区发展模式。
        把旅游作为畲乡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并着重向休闲养生、民族文化溯源等新业态转变,努力打造“中国畲族风情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作为重要的民生发展战略,建设“美丽畲寨”,推动人居环境改善;培育“银发经济”,拉动山区群众增收。
        改革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强县,山区少数民族县的农民收入普遍偏低,只有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农村经营制度、农村土地使用管理制度的改革,破除制约群众发展增收的瓶颈,才能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因此,我们通过林权抵押、承包权抵押、土地流转、小额贷款“整村批发”等惠农金融创新手段,将绿色资源变现为创业资本,青山实实在在变成了金山。
        以少数民族村东坑镇深垟村为例,这个有200余户居民,畲族人口198人的村庄,这几年村民用山林抵押贷款,累计获得小额惠农贷款950万元。村里建起“聚宝盆竹业开发合作社”,发展白茶、农家乐等产业,村民人均收入从2009年的4500元,提高到现在的近万元。
        群众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更感受到好生态是财富的源泉。而从全国来看,景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在民族自治县排名从28位上升到第9位的同时,生态环境总体质量一直位居全国前五名,全县森林覆盖率从建县1984年的62.5%提高到79%,这些都充分验证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可以兼得的科学理念。
        致力于发展与和谐共生
    
    建设一个民族团结、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改革创新是必由之路。
        在省、市两级的倾力帮扶和重点指导下,景宁进一步突破封闭发展困局,放眼全国提升发展战略,不断盘活内源发展活力。
        2009年4月,浙江省政府正式批准在丽水经济开发区设立丽景民族工业园。一块4平方公里的“飞地”,成为景宁发展工业的主战场、新增税源的主渠道,同时也为民族地区扶贫创造了新模式。
        经过5年的披荆斩棘、探索实践,截至目前,园区6000亩土地规划指标已全部得到解决,其中3200余亩平整完成,实现供地1000余亩,引进娃哈哈、伊利等全国知名企业入驻。
        筑巢引凤结硕果,2013年,景宁的财政税收从全市倒数第一跃至全市前三。“飞地”这个极具创新意义和超前意识的大胆构想,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民族优势,为景宁打造了一个将项目资金、民族背景、政治优势紧密结合的平台,增强了少数民族县发展动力,为下一步增长积蓄了力量。
        我们充分发挥畲族“金名片”作用,大力推进民族总部经济、畲族文化总部建设,发挥民族贸易政策优势,在丽景民族工业园和外舍新区建设总部经济园、总部楼宇集群。2013年,37家总部经济企业上交税费4.8亿元。
        景宁还充分发挥景宁人外出创业多的优势,吸引“景宁人经济”投资反哺,抓好景商回归、以商招商,2013年成功举办浙商(景商)回归项目推介暨集中签约仪式,19个项目实现签约额68.88亿元。
        纵观历史,畲、汉人民休戚与共、团结共生,很重要的原因,来自于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尊重和对少数民族进步发展的感同身受。
        多年来,景宁紧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对少数民族群众实行特殊倾斜的产业补助政策,引导群众发展特色种养业、民族工艺品加工业和“畲家乐”休闲旅游业,连续8年全县农村少数民族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
        紧扣“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建设,景宁实现畲族文化有形化、文化载体项目化、文化成果精品化,不断振奋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共创民族精神家园。
        如今,走进景宁,民族元素在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中随处可见。“民族风”被打造成一种随处能感受到的文化风尚,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前来体验。2013年景宁接待国内外游客43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3亿元,经济效益和知名度双双提升。
        畲汉一家亲的团结氛围,有力提升了畲乡人民的安全感、幸福感。从2005到2014年,景宁县连续9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平安县”称号,顺利捧回 “平安银鼎”。
    思路决定出路,方向决定前途。我们相信,只要坚定不移地沿着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走下去,景宁离“三个走在前列”的目标一定会越来越近,民族地区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