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地区发展 >

抓住关键环节 推动全区经济行稳致远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转型期和改革攻坚起步期,内蒙古自治区不但面临着增长阶段性减速、传统能源市场缩窄、产能过剩等已有因素对经济运行的冲击,更将面临创新能力不足、干部考核机制转变等非经济因素对经济的影响,全区经济运行的复杂性、非均衡性和脆弱性将进一步凸显。为此,今后一段时期,内蒙古自治区要立足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努力形成具有内蒙古特色的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经济发展风景线,确保经济行稳致远。
    今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开局平稳,基本面保持稳定,但是稳增长压力犹存。
    一是传统能源需求趋减,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输出基地,在新的经济接续动力尚未形成前,一定时期内,全区经济增长与投资品外部市场需求高度关联。目前,主要投资品需求增势基本平稳,但由于国内外经济复苏基础依然脆弱,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能源类产品需求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而且,受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由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过渡对能源需求递减的影响,下一阶段内蒙古自治区能源需求水平能否持续扩张还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面对传统能源产品市场趋减大势,改变传统资源型产业发展模式已刻不容缓,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总书记“五个结合、五个融入”的要求,推动转方式同延长资源型产业链相结合,致力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精深加工度,促进产业向高端、产品向终端发展,以此赢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经过多年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形成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但由于传统低附加值产品占比过大,结构性矛盾甚为突出,产能过剩日益凸显,经济增长潜力受到极大限制。而且,由于土地、资金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市场化,我们的产能过剩与市场经济国家出现的产能过剩有着不同的含义,后者可以通过市场调节来自动解决,前者则需要对要素价格的改革和国企改革来逐步化解,而这不是一个短期内可以完成的任务。面对影响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需要我们将转方式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相结合,在传统资源型经济基础上加快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以制度创新推动经济结构实质性调整。
    三是企业融资成本高制约市场主体发展活力。2014年是地方政府的偿债高峰,同时也是企业债券偿债高峰,在经济、投资下滑,财政收入、企业利润承压之下,预计今年企业还款任务较为艰巨,偿债压力大幅增加。可以判断,今年的贷款需求中有相当一部分将用于地方政府或企业“借新还旧”与“借短还长”,全社会债务水平的急速上升必将进一步推高市场利率水平。另外,由于很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出现了大量资本抽离实体经济的“去实业化”现象,实体经济部门流动性更趋短缺,进而推高整个社会融资成本,这将进一步影响实体投资、资源品投资等领域的融资规模和投资效益,也将给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带来预期隐患。
    四是产业转型短期缺乏创新引擎。目前,随着传统市场空间日渐狭窄,传统能源、资源红利开始呈减弱替代之势,未来伴随着能源资源需求的调整,全区资本存量增速将逐步回落。因此,从经济要素角度来看,科技创新必然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所在,而且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创造出新的市场、拓展出新的领域,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面对全球以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面对传统产业与互联网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合、广泛连接,内蒙古自治区实体经济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产业转型缺乏强劲动力。2012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建有研发机构的比例不足20%,具有产业特色的高水平研发机构数量偏少,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尚属空白,294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仅有2家,全区产业创新支撑能力明显不足。受此影响,全区产业升级缺乏带动力量,粗放型增长模式没有发生实质改变,全区物化要素投入效率持续走低,2012年,全区每增加1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所需固定资产投入由2001年的2.84亿元增加到7.69亿元。未来,这种单纯依靠传统要素低成本优势形成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这就要求我们深入贯彻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推动转方式同创新驱动发展相结合,加快由要素投入型经济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型,尤其要把实体经济创新能力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增强其转型发展动力,带动全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除上述因素制约外,还需关注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变化对经济带来的影响。2013年12月国家中组部公布的《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不能简单以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论英雄、不能简单地把经济增长速度与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划等号。作为欠发达地区,我们不唯GDP崇拜,不去争排名,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任由经济增速滑落。当前,对于内蒙古自治区而言,发展仍是第一要务,创新发展更是第一要务。新时期,我们不需要污染的、破坏生态的GDP,我们需要的是有质量有效益、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GDP。因此,我们既不能不顾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盲目强调经济增速,也不能放任经济减速跌出合理区间,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思维,在保持合理增速的前提下,正确解决好“稳中有速度、稳中提质量、稳中求效益”,把握好“稳、进、好”的内在关系。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这一时期,我们既要面对经济增长驱动力量的转换,又要面临与中高速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新的比较优势的转换。在这个关键时期,需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以建设“五大基地”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促经济转型升级。同时,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激活、释放微观经济发展活力,使其成为全区经济转型、创新发展的坚实基石,以此更好地度过“双转换阶段”,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着力在“五个结合、五个融入”上下功夫,持续推进转型升级。
    一是顺应产业融合趋势,推动转方式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当前,内蒙古自治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关键阶段,必须大力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提高一、三产业融合度,促进现代设施农业和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延伸发展生态休闲和观光旅游,探索建立全产业链农产品物流运输体系。推进工业与服务业互动融合,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物流、财务、节能环保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着力打造研发—生产—零部件配套—销售、维修、测试、物流—金融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链。加快服务业内部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以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
    二是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推动转方式同延长资源型产业链相结合。紧紧抓住国家治理大气污染的现实机遇,寻找市场变化的空间,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和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扩大电力、煤制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生产规模,大力培育发展煤基产业,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同时,切实做好资源转化增值这篇大文章,培育更多的支柱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以市场需求为引领,加强有效供给,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服务消费,供给是为了满足需求而存在。服务业一直是内蒙古自治区产业结构短板。随着内蒙古自治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娱乐文化、教育、居住等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消费倾向显著上升。未来产业发展中,应紧跟消费热点转移,促进与居民需求提升休戚相关的消费品及其服务业发展。
    四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任务,推动转方式同创新驱动发展相结合。围绕“五大基地”建设,结合现有研发力量,加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转精”,效益“转高”,链条“由短转长”,结构“由重转轻”。鼓励扶持企业与高等科研院校“联姻”合作,把科技元素融入传统产业,加快核心技术培育,延链补链,推动传统特色产业向中高端转移,促进传统产业高新化。加快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动服务业规模化、园区化、集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
    五是着力推动转方式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相结合,发挥市场在主导产业选择上的决定性作用,逐步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政府优化环境的发展机制。防止政府依靠行政手段过多地干预市场,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健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机制,为企业制定和调整发展战略提供指南。
    第二,牢牢把握发展资源型和非资源型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加强制度创新,致力于改善实体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进一步贯彻执行好“8337”发展思路,推动非公实体经济大量进入盈利性的行业和领域。启动垄断行业的深层次改革,真正破除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把垄断资源、垄断市场、垄断产品、垄断利润释放给市场,使得非公经济可以在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能源资源、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落得住、站得稳。
    二是加快推进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的价格改革,充分发挥要素价格、利率和环境监管等因素的作用,迫使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切实将粗放的增长模式转型为集约式发展模式。
    三是加大对国有企业自主技术研发、专利技术产业转化率和企业竞争力的考核力度,弱化对国企规模增长的考核力度,推动国有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
    第三,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转变为契机,加快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优化公共服务和管理,创造有利于实体经济长远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营造各种所有制实体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和市场环境,让各类市场要素,特别是人才和资金更多地向实体领域聚集,激发创新活力。
    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政府资源投入到实体经济发展中去,并发挥财政“种子资源”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实体经济的投资与发展。
    三是加强投资环境建设,通过直接减免、税收抵扣、加速折旧、放宽费用列支、设备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多种优惠形式,提升实体经济利润回报率,鼓励其扩大投资,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
    四是加大减税减负力度,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的综合经营成本,使民间资本有信心、有条件专注于实业发展。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清除各种显性和隐形乱收费,杜绝寻租腐败,净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