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从地域偏见走向多元兼容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7:11:04 新华日报 贾梦雨 参加讨论
近日,伴随着春季万物复苏,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及各类城市排行榜的发布,城市地域之争日趋热烈。南京法桐飘“毛毛”,一些本地网友指责建议砍树的都是“外地人”,由此引发“口水战”;中国社科院刚刚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给城市“排座次”,许多城市引经据典表示“不服气”,自然又引发了激烈争议。城市地域之争,一直是网络乃至社会热点,其中充斥着意气用事,也不乏理性审视。很显然,一个城市在现代化过程中,需要从地域偏见走向多元兼容,这样才能塑造城市的个性与特色,促进城市的开放与融合。 地域之争中掺杂偏见 “外地人对南京没有真正的归属感,觉得反正不是我的城市,因此做出一些素质低下的事情,无形中为南京的城市形象大大抹了黑!”在这场关于“毛毛”的讨论中,网友“风的歌”显得颇为活跃。跟帖中,一些网友翻出了两个旧词:“外码”、“农二”。前者原指民国南京下关码头的外省苦力,后者因解放后农民排在工人“老大哥”之后而得名,均带有歧视意味。把生活于一座城市的人分为“本地人”、“外地人”,显得偏颇而狭隘。不过,随着讨论的深入,网友们纷纷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阐述外地人在城市发展中做出的贡献。“上数三代人,又有几个属于真正的‘本地人’!而事实上,各行各业都留下了‘外地人’的汗水!”网友“风清扬”的话,赢得了许多人的共鸣。网友“wulixiaoling”的话,更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心声,“我其实挺反感‘本地人’、‘外地人’的区分,每个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都是主人,都应该有热爱这座城市的包容之心。”著名作家叶兆言说,“南京人的特点是宽容,南京从来就是一个宽容的城市。”不过,一些专家也指出,这场争论冒出了南京人“不够包容的苗头”。 “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口水战”,只是城市地域之争的一个插曲,“主旋律”则是城市之间的“明争暗斗”。在外界看来浑然一体的苏锡常,地域之争却显得分外激烈。 著名作家吴翼民先生是苏州人,多年来一直生活在无锡,对两地的地域之争“如数家珍”。苏州是明清江南乃至全国一大中心,昆曲、园林、刺绣等各方面一度引领社会时尚。无锡崛起于民国初,因工商发达,人称“小上海”。直到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无锡的发达都在苏常之前。解放后苏锡常三城一直处于互不买账的竞争状态,比之锡常,苏州因消费城市的惯性而稍显落后,但到了改革开放年代,苏州一马当先,甩开了两个兄弟城市。无锡一直把苏州作为赶超的目标,但常有“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遗憾自己与“新加坡工业园区”失之交臂,就办了个“小园区”,质量在亚洲数一数二。 在网络讨论中,江苏省内城市一直处在“纷争”之中,南与北的落差、东与西的迥异形成了一条鸿沟,其中包含了地理环境、文化传统、政治资源、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差异。比如说,苏南与苏北之间,意味着巨大的发展落差。苏南人一句“江北人”,不知包含了多少优越感和骨子里的歧视,就连省会南京也不放在眼里;苏北人则用“刁蛮狡诈”、“小气世俗”来回击苏南人,透着某种不平则鸣的味道。再比如说,虽然同属苏北,连云港和徐州因为处在东西两隅,便成为一对“冤家”。连云港人标榜自己是“山海兼备”的宜居之城,而徐州则是“脏乱差”的代表。不过,在徐州人看来,自己是“四省通衢”的大都市,而连云港只是偏于一隅的“小渔村”。 理性审视自己的城市 媒体记者朱霞在连云港长大,在哈尔滨读本科,在北京读研究生,再到南京工作。朱霞现在最喜欢的就是南京,不过,她对一些南京人的认识多了一份审视。刚从台湾旅游归来的朱霞说,“在台湾旅游,感觉最美的就是人,而在南京,感觉最不美的就是人。”在朱霞看来,台湾其实没什么美景,但每一个人都亲切、真诚,让人如沐春风,而在南京,中山陵、玄武湖、明城墙、林荫道,几乎处处风景,可是总会遇到一些南京人,满口脏话,让人不忍卒听。 朱霞的感觉,其实颇有代表性。网友“RAMBOIII”说,“作为土生土长南京人,我必须讲,老南京有点侉……”网络讨论中,一些南京本地人对自己“恨铁不成钢”,不少外地网友对南京人的“大大咧咧、粗鲁鄙陋”颇有微词。南京本土作家诸荣会认为南京人有两个“致命缺点”:一是大说其粗话、脏话、荤话;二是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诸荣会说,南京人的“出口成脏”全国闻名,无论是坐在公共汽车上,还是走在大街小巷里,常常可以听到那些“市骂”不断地从男女老少的嘴里蹦出,“×你妈!”“呆B”等等,使用频率比“多大事呵”还要高。另一方面,南京人似乎见惯了“云卷云舒”,常常是一副糊不上墙的派头,这自然成为城市现代化的软肋。 除了针对人的素质,一些网友还“揭短”城市建设。近年来,南京频频上演的砍树事件、马路拉链、满城工地等现象,在网络上遭到集中“讨伐”。虽然言辞激烈,不过,更多的还是理性的反思。 当然,城市地域之争中,这种理性审视除了针对自己的城市,还包括了对其他同类型城市的客观认知。在江苏,苏州与无锡同样作为江南明珠,就是在互相的审视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苏州发展大文化和大旅游,无锡的灵山大佛就让苏州人傻眼;苏州以古典园林自豪,殊不知无锡也以开放大气的民国园林著称;苏州以古镇为傲,殊不知无锡也整出了惠山古镇和荡口古镇来匹敌;苏州有山塘街和平江路为全国历史文化街区,无锡也有惠山古街和清名桥街区为全国历史文化街区。还有饮食方面,两城都固守自己的传统:无锡有名气很响的小笼,苏州有名气也很响的苏式面;无锡有酱排骨,苏州有松鼠鳜鱼;无锡有脆鳝,苏州有爆鳝;苏州称自己是苏帮菜,无锡称自己是锡帮菜……因而,这种理性审视,颇具“比学赶帮”的意味,促进了共同进步。 每个城市都有“参照系” 一座城市审视自己的同时,往往把其他城市作为镜子。比如说南京,北京、杭州、上海就是自己的“参照系”。佘林是北京人,1995年来南大读书,毕业后一直在南京工作。他眼里的南京,常常有北京的影子:北京有浓厚的帝都情结,南京一直对“六朝古都”津津乐道;北京喜欢创造“世界第一”,南京热衷于“华东第一”、“亚洲第一”……佘林说,“如果说北京是一个殷实大户人家久经风霜的管家,南京则是一个来自商宦之家的忧郁青年。”不过,在佘林心目中,南京与北京算得上是“双子座”:北京有奥运,南京有青奥;北京有北京南站,南京有南京南站;北京有北大,南京有南大;北京有香山,南京有紫金山…… 虽然宁杭同为长三角副中心,但两城气质截然不同:南京大气、内敛,杭州精致、灵秀;南京沉郁感伤,杭州明快阳光;南京质朴、雄伟,杭州细腻、雅致……杭州作家赵言因女儿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上学,再加上在南京有很多作家朋友,多年来经常来南京游玩。在他眼里,长三角的两兄弟,虽然在一些网友笔下“水火不相容”,但正可以互补互融,“南京要学杭州的干净整洁,杭州要学南京的豁达大气;南京要学杭州的商业气息,杭州要学南京的学术氛围……”。 尽管南京曾雄踞东南第一把交椅,但现在上海已经成为榜样。南京市民无论谈起什么来,总习惯于“人家上海如何如何”,南京媒体在报道南京各种不足的同时,常常会把上海引为“正面典型”。比如说,南京的出租车往往脏兮兮,司机满口脏话,开车横冲直撞。媒体常常把上海出租车的干净、文明作为“南京努力的方向”。再比如说,媒体在报道南京一些街巷粗枝大叶的同时,常常把上海的干净精致挂在嘴上。这种“非此即彼”有时虽然有失偏颇,不过,也有助于南京完善自己。 当然,一座城市在寻找自己“参照系”的过程中,也要塑造自己的文化个性。南京知名室内设计师陈卫新一直在江苏各地奔走,在他看来,一座城市就像一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个性。江苏从北到南,城市历史文化差异较大,但在现代化过程中,城市间的区分度越来越模糊,固有的城市精神、城市特征逐渐“液化”,强调城市个性已到了一个重要的时刻。 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市地域之争中,文化、生态、环保、交通等正受到空前重视。一个城市,不要被各种排行榜所左右,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定位,提升“宜居”指数。著名扬州文化研究学者韦明铧先生说,明清时的辉煌与近代以来的衰落,造成了扬州人自卑与自大的矛盾性格。扬州要走出这个误区,不能盲目瞧不起淮安、泰州等城市,也不能盲目与上海、南京等城市攀比,而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就是扬州的两张“王牌”,打好这两张牌,扬州就能在江苏“不南不北、不东不西”的尴尬中找到自信。 文化认同塑造城市美 汪雷是一位副刊编辑,平时因约稿与天南海北的人“打交道”:北方人往往答应得很爽快,但很快就忘掉了;上海人总是扭捏,但如果答应了,肯定会按时按质完成任务;南京人不但扭捏,而且也不够守信,但如果你催一催、逼一逼,很快就交稿了。汪雷深有感触地说,“这种共性,或许可以把它归纳为地域性格吧。” 近日,2013年南京幸福都市考评指标体系测评结果发布,“作为南京市民,您对南京有城市认同感吗?”的回答满意度最高,这说明南京人其实有很强烈的文化认同。网友“风中不悠扬”给南京“客观定位”:“有点文化,不多;有点追求,不大;有点经济,不富;有点思想,不深。”外地网友“雅竹公子”对南京表示肯定,“去南京的次数不多,但对南京的印象很好,文化气息很浓。西祠上认识的南京网友都很善良、热情、周到。”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城市有地域之争,更要有文化融合。叶兆言说,“南京是外地人的天堂”。网友“浅恋宝贝”说,“我们应该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和谐相处,希望我们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与工作上。多一些包容,少一些指责,让南京城更加美丽。”文化认同,意味着一座城市有足够强大的文化塑造能力,并对生活于这座城市的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诸荣会说,南京是一座包容性非常大的城市,在这里,城市人、农村人,本地人、外地人,本来就不应该存在什么问题。他说,在省会城市中,南京可能是中国最没有排斥性的城市,南京人没有优越感,这让每一个生活在南京的外地人都显得“心安理得”。应该说,诸荣会的这种感觉,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在吴翼民看来,文化认同有各种复杂的历史与现实的积淀,如苏锡常对上海有认同感。因为上海其实就孕育于苏南和浙北,没有明清时苏锡常和杭嘉湖的高度繁华和发达,就不会造就国际大都市上海。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介于南北要冲,有帝王之气,苏锡常则商气、市井气浓郁,苏锡常人似不大愿意到南京过“宦海生涯”,宁肯到上海经商做工。因而,上海应该对苏锡常多一些容纳,而南京也没有必要“吃醋”。在如今的“都市圈”中,每一个城市都应该正确处理“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关系,构筑彼此之间的共赢局面。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化认同,是双向的,互动的,互相包容,互相促进。各具形态的城市,共同创造着城市之美。城市文化认同,一方面要提炼真正属于自己的城市个性、城市精神,另一方面,要兼容并蓄、开放多元,这样才能为城市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城市也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