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一切为了群众 建设生态文明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10:11:25 《云南日报》2014年7月18日 中共西双版纳傣族 参加讨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民生之本、民心所向、民意所在。对于拥有良好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的西双版纳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西双版纳建设的战略抓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西双版纳篇章的重要内容,因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守住绿水青山,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为各族群众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持不懈地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是我们在实践中得出的一条基本经验。目前,支撑全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仍然是旅游、橡胶、蔗糖、茶叶等绿色生态产业,全州绿色生态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接近60%,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来自生态产业。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但必须在保护中谋求发展;保护是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但必须在发展中谋求保护。 必须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一方面,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另一方面,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不能吃子孙饭、断子孙路。要充分考虑生态的代际公平,既要注重当代人的福祉,也要顾及后代人的利益。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加快建设功能完备的自然生态系统,加大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严格管护好现有国家级、州级和县市级自然保护区,维护好热带雨林的完整性。 必须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立足州情实际和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大力发展热区生态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特色优势,把特色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着力巩固提升橡胶、蔗糖、茶、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强化对功能性植物保健和药用价值的研发,推动生物保健品、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生物食品等产业发展,塑造“西双版纳、天然保健、神奇养生”品牌形象。大力发展珍贵用材林,打造全国珍贵用材林基地和红木加工、展示、销售平台。积极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旅游等林下经济,做到不砍树也能致富。 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坚持不懈地把生态意识变成公众共同的意识、生态道德变成广泛遵守的道德、生态价值变成普遍追求的价值 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与强调人征服自然的工业文化不同,生态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一边依赖于大自然,取之于大自然,一边敬畏、尊重、欣赏和珍爱大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正是这样的生态观,使人类得以在地球上生存、繁衍和发展。 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取向、生态道德观念和生态忧患意识。注重挖掘各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严格保护优秀民族文化,深入做好民族文化典籍挖掘、收集、整理、提升工作,推动创新发展,使各民族文化更加系统、更加特色鲜明,更加充分体现到艺术、节庆、建筑、服饰、美食等方面。加快推进国家级生态州建设,加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县创建力度,多层次、多领域强化生态文明细胞工程建设,让环保走进社会各个角落,走进每个人的生活,不断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全面倡导生态生活,努力营造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生态文明建设依靠人民的良好氛围 在资源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的双重压力下,节约就是最好的保护。要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适度生活方式,引导各族群众养成健康、文明、绿色的生活习惯,崇尚适度、简朴、节俭的生活方式,做到既满足当代人发展对资源环境的需要,又给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必须大力节约资源能源。用生态文明观念来看待环境问题,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加强环境保护可以倒逼经济转型升级、优化经济结构。要加快淘汰和改造高能耗设备,积极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稳步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加快可再生材料的推广应用。严守土地“红线”,科学规划、节约利用土地。加强节约型住宅建筑和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大力推广节材技术、节能电器、节水设备,为全社会节约资源能源提供物质和技术条件。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有序发展工业循环经济,逐步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废旧物资利用率,培育再生资源回收产业。 必须倡导适度的消费模式。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念,应用补贴、价格等有效杠杆,引导城乡居民把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的观念转到崇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协调的观念上来。自觉抵制高能耗、高排放产品和过度包装商品,反对奢侈摆阔、铺张浪费,切实做到基本消费适量,舒适性消费适度。建立并完善激励购买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推行绿色采购制度和绿色销售,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以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 必须培育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大力普及节约资源能源的常识,深入开展节约型社会和节能型机关、单位、社区创建活动,着力培养环保志愿者队伍,动员党员干部、青年、团员以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环保活动、率先垂范,引导城乡居民自觉把个人行为与生态环境保护联系起来,时刻审视、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对地球、对环境、对资源产生负面的作用和破坏,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养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使节能、节材、节水、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让绿色低碳生活蔚然成风。 加快完善生态制度,建立健全规范长期稳定的制度环境,形成“硬约束”的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规范、监督和约束力量。近年来,西双版纳先后制定实施了森林资源保护条例、澜沧江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环境保护条例等20多部与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相关的条例、法规、规章。制定出台了打击毁林开垦、停止集体林地和有林轮歇地开发流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文件。在全省率先建立森林资源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西双版纳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保障。 必须加大制度的建设和执行力度。建立健全财税、投融资、产业等政策,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环保产业以及热区生态农业、生物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给予扶持,控制限制类产业生产能力。严格执行土地政策。建立健全发展生物产业与旅游产业、城市建设管理、大气污染防治、农村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生态功能区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土壤污染防治、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等民族法规。建立健全科技推广应用管理体制,激活科技服务机制,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必须实行独立统一的环境监管制度。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自律、公众参与的原则,建立健全“统一监管、分工负责”和“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监管体系,有序整合环保、林业、国土、水资源管理等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监管力量,加强部门联动配合,严厉打击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形成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