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新疆研究 >

铁岭画家首用工笔画讲新疆故事


    7月25日,走进铁岭市工笔画研究院,记者看到50名画家正在进行省文化援疆项目——用100幅巨幅中国工笔画诠释“军垦新疆”“援建新疆”“壮美新疆”“和谐新疆”。目前,已创作完成24幅作品并开始装裱,剩余76幅作品预计10月全部完成。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用100幅工笔画讲述新疆历史、人物、风土人情、地域风光和军垦文化,在中国绘画史上尚属首次。
    四个板块画面感人
    本次创作分“军垦新疆”“援建新疆”“壮美新疆”“和谐新疆”四个板块。“军垦新疆”包括《光荣岁月》《风雪边境线》《一群老兵的故事》《一本党费证的故事》《一盒药的故事》《一壶水的故事》等。这些画由刘铁泉、秦焕爽、董学深、贾天浩、田铁峰等创作。
    记者站在《风雪边境线》前,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画面中间一位战士站在风雪中,帽子、围巾、棉大衣挂满了冰雪,可是他一丝不动,目视前方敬着军礼,画面两边还有两支在风雪中艰难行进的巡逻队伍,肩负着保卫祖国的重任。新疆拥有全国最长的边境线,边防条件艰苦,戍边任务艰巨。此作品截取雪中三个边防战士戍边场景,表现戍边战士不畏严寒与艰苦,保家卫国的牺牲精神。画家们饱蘸笔墨真情讴歌了戍边战士的高尚情怀。
    1954年成立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职责。画家们创作了10个感人的军垦故事,这些故事是整个新疆屯垦戍边的缩影,更是兵团人理想信念追求的真实写照。无论故事取材大小,人物着墨多少,画笔都涌动着激情,呈现出历史的音容笑貌。如《光荣岁月》就是表现军垦生活的,画面前景表现军垦战士吃饭、休息、谈心、交流的场景。中景为战士们开荒挖渠打铁建房等场景,远景为壮阔的草场及天山的白雪。
    “援建新疆”,讲述援疆故事。一幅幅精彩画卷让人有亲临现场般的真切感。《托起明天》《暖》《贴心话》《深山有远亲》《援疆路上》等画作,笔下有真意,画面暖人心,表现出援疆干部头顶雪山草原的星辰,身披大漠戈壁的冰霜,送医到山乡,支教进团场,建厂在荒漠,带来项目、资金、技术,更带来爱和兄弟般的友情。比如满文萍创作的《托起明天》,画面展现了哈萨克族女学生出校门欢快地走在放学路上的情形。画面背景是塔城二中,塔城二中是辽宁援疆项目之一。而“和谐新疆”部分由《石城之夜》《真爱》《大巴扎》《塔吉克新娘》等作品组成。一幅幅画面所展现的是各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和谐共美。
    同样让记者振奋的是“壮美新疆”中,张策的《极目天山》、王宏和樊正的《风骨胡杨》、丛建辉的《绿色的召唤》、付艳的《兵营草香》、蒋妍的《交河故城》等作品,他们用深情的画笔描绘出这片沃野顽强不屈的生命力量,那些与山川对话、与戈壁呼应、与胡杨面对的精彩笔墨蕴含着对边疆一草一木的深爱。比如《极目天山》画面背景为天山的皑皑白雪,前景为壮美的巴音布鲁克草原。作品生动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再如《交河故城》,交河故城是新疆现今保存完好的古城遗迹。从画面中可以追思历史,以及对古老丝绸之路艰辛坎坷的感念。而《风骨胡杨》则通过在茫茫大漠中顽强生长的胡杨体现并歌颂了新疆人民顽强坚韧、艰苦创业的精神。
    画家多次去新疆深入生活
    为了画好这些美术作品,铁岭市委、市政府研究部署此次美术创作活动并组织画家多次去新疆深入生活。今年3月下旬,铁岭市工笔画研究院院长林明臣率八名铁岭市工笔画家到乌鲁木齐、石河子、九师、塔城等地进行创作题材拍摄和采风,收集相关文字资料20余万字、图片100余幅。新疆独特的军垦文化、地域文化、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等,都给画家以创作的灵感。
    采访中记者一直在思考,这样的绘画任务为何由铁岭的画家来担当?铁岭市不仅拥有铁岭市工笔画研究院、铁岭手指画研究院、铁岭水墨画院、银州画院、铁岭县凡河画院、昌图画院、开原画院、调兵山画院、西丰画院、银冈画院、女子画院等重点画院,更重要的是铁岭的画家队伍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把50多名画家集中在一起创作一个绘画主题实不多见。
    铁岭工笔画以“大工笔、大气势、大幅面”三大特点著称于美坛。近年来,以张策为代表的中青年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把自然界的精粹与艺术心灵融为一体,大胆融入西方科学的绘画技法,将实质特写与浑厚水墨有机结合,由原来单一的花鸟画逐渐转向山水画、黑土风景画、人物画等多画种并举,突出大气势、大制作、大画卷、大手笔、大情怀,形成朴实无华、大气雄浑的审美取向,开创了工笔画新局面。
    张策对记者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定要有社会担当,要给后人留下一些承载历史使命和责任、有着强烈艺术震撼力的作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