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地区发展 >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草原上崛起职业教育高等学府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新校区。
    
    医学院外护——切开缝合实训课。
    
    草原生态与畜牧兽医学院老师为学生讲授动物解剖理论。
    
    机械与电力工程学院赵牧原老师为学生讲解数控加工实操要领。
    又到了一年毕业季,神奇而美丽的锡林郭勒大地也迎来了一年之中最美的季节,蓝天、白云、绿草地成为离开这里的人们最为神往的记忆,但奔赴远方的学子们最为留恋的却不仅仅是草原如画的风景,更有母校——草原上的高等学府——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独具特色的楼、别有洞天的景、不拘一格的人。行政楼、实训中心、学生公寓、体育馆等建筑群落星罗棋布;小桥、流水、绿植点缀其中;在这里草原的豪放与水乡的娟秀;都市的硬朗与民族的意蕴相得益彰,共同塑造了人文荟萃的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特有的磅礴、浑厚、高远……让也许并不熟知这所草原高等学府的你,不由地走近她,了解她,喜欢她……
    从2003年起,这所积淀了深厚的锡盟职业教育底蕴的现代化高职院校已经走过了11载的艰苦创业历程,并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蒙汉双语办学特色,“成就每一个人”的教育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打造适合每一名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环境,构筑起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办学格局,从而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好评。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跨越式发展的每一步都留下了闪光的足迹:2007年学院被自治区授予“五一劳动奖状”;2010年被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人事厅、教育厅、财政厅联合授予“全区就业培训先进院校”;连续7年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1年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全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先进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标准音工作先进集体”和被远东教育家联盟聘为“远东教育家联盟高职核心圈成员”;2012年被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宣传部、自治区高校工委等8个部门联合授予“全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3年10月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高职高专示范院校;2014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中学院以高职高专组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入选,荣获“2014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学院紧紧抓住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贯彻落实以及建设电源基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以地方产业布局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思路,特色办学,建设技能型人才基地。
    培养社会需要的毕业生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学生就业,为使毕业生“适销对路”,学院不断根据市场需要,抢抓锡盟大力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锡盟建设两条特高压电力输送通道以及建设电源基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下大力度优化专业设置结构。围绕机电设备、矿山工程机械制造等产业发展需要设置了机电一体化技术、采矿工程技术等专业;围绕煤制甲烷、煤制醇醚等设置了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围绕热电、风电及电力输送等设置了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风力发电设备及电网自动化专业;围绕草原生态保护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与加工等设置了畜牧兽医、水土保持、食品加工等专业;围绕民族体育传承与发展设置了民族体育等专业;围绕民族文化与艺术的传承与弘扬及开发草原观光旅游资源等设置了蒙古语播音与主持、马头琴、呼麦、导游等专业;围绕民生和社会需求设置了护理、助产、康复治疗技术、园林技术、初等教育、会计等专业,为更好地服务地方拓宽了渠道。
    日前,国家能源局已经同意锡盟至山东济南、锡盟至江苏泰州两条特高压电力输送通道开展前期工作,项目有望今明年开工,并于2017年形成送电能力。与之相匹配的电源基地电源点项目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全盟正在规划的电源基地电源点项目13个,近期装机规模3104万千瓦。
    众所周知锡盟煤炭资源丰富,探明及预测储量2600亿吨,探明储量 1448亿吨,褐煤总储量在全国居第一位,现在的煤炭生产能力已经达到1.5亿吨,预计到2017年可达到3亿吨。国家规划的锡盟至山东济南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电力外送通道,送电容量为900万千瓦,可接入火电装机容量800万千瓦,捆绑送出风电规模为100万千瓦、光电规模约30万千瓦;锡盟至江苏泰州特高压直流电力外送通道电压等级为±800千伏,送电容量为800万千瓦,可接入火电装机容量700万千瓦,捆绑送出风电规模为90万千瓦、光电规模约20万千瓦。
    “一直一交”两条特高压外送通道,相应的燃煤电站、捆绑送出的风力和光伏发电,对推进锡盟经济加速发展意义重大。据测算,项目前部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营业收入约1000亿元,增加值约425亿元,企业利润约125亿元,上缴税金约195亿元。项目的建设不仅可以给锡盟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同时也将创造可观的就业岗位。经测算,直接就业岗位约16500个,其中专业技术人员约7960人,一般性工作岗位约8540人。目前,锡盟委、行署抓住电源基地项目将为锡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的机遇,制定并通过了《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技能型人才培养意见》,培养地方技术岗位人才,促进就业增收。
    为了适应地方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抓住地方能源经济大发展的机遇,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紧跟围绕电源基地建设所需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对2014年招生培养计划进行调整,确定本科层次招生两个专业共80名,专科层次九个专业招生1000名,中专层次六个专业招生1000名;锡盟籍“两后生”注册入学中高职各500名;2011—2013年锡盟籍农村牧区返乡退役士兵注册入学300名;锡盟籍本专科毕业生技能培养培训3000名;转专业在校生400名。为电源基地人才需求做了充足的准备。
    建院到现在,锡林郭勒职业学院走过了11年。11年来,学院从一所并不知名的院校发展成为草原职业教育领域冉冉升起的高等学府。
    2003年5月,锡盟整合教育资源,成立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院先后由锡林郭勒盟教育学院、蒙古师范学校、师范学校、盟广播电视大学、卫生学校、民族财贸学校、锡林浩特牧业学校、锡林浩特牧业机械化学校和民族体育学校等9所大中专院校整合而成。学院新校区总占地面积1370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近20多亿元。设有医学院、机械与电力工程学院、草原生态与畜牧兽医学院、蒙古语言文化与艺术学院、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师范教育系、经济管理系、信息技术工程系、体育系、电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民族中等职业学校、和福达驾驶员培训中心等13个教学单位。开设35个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和30多个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在校学生19160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12715人,成人及电大远程学历教育生6445人)。学院每年还完成各类短期培训3.2万人次,完成职业技能鉴定近1万人次。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889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务人员313人。博士、在读博士7人,硕士、在读硕士128人,双师素质教师占专职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学院已经拥有自治区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2人,自治区级教坛新秀3人,院级名师10人,院级优秀教学团队9个,建立了由233名行业企业知名人士或专家学者组成的人才库。构建起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为学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充分的智力保障。
    过硬的教师队伍建设,必然推动和促进了院系的合理布局以及学科专业的品牌塑造。2010年,学院投入1000万元启动质量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畜牧兽医、护理、水土保持、助产、学前教育等5个专业为自治区级品牌专业;家畜繁殖技术、食品卫生与微生物检验技术、动物防疫与检验、产科护理、天然药物、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等12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护理技术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动物防疫与检疫教学团队、助产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等3个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作为一所地方民族高等职业院校,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始终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己任。学院坚持立足草原,积极开展民族文化与地方经济产业科研工作,形成了以科研推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的良性发展格局。2008年起,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锡林郭勒分院、元上都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陆续落户学院,学院还与中科院植物所联合成立了草原科学研究中心,并独立设置了蒙古文化研究所、职业教育研究所、马文化研究中心等学术研究机构。2011年学院还与国际马头琴演奏大师齐·宝力高先生合作成立了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聘请了著名艺术家拉苏荣为学院的客座教授,使大中专艺术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得到两位大师的亲自指导,也为学院开放办学,做大做强民族艺术开了很好的先河。依托传统的民族文化以及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各种教科研成果纷至沓来,各类重大课题获国家自治区立项审批,《上都扈从诗与元代多元文化交流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立项;《EX2500电动液压铲变频调速的研究》、《锡林郭勒盟草原地区矿产开发用地植被恢复现状调查》等16项科研项目获自治区科技厅、教育厅立项,《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等53项课题获学院立项。草畜系教师参加的《中国北方草地退化与恢复机制及其健康评价》项目,为学院赢得了国务院颁发的“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集体二等奖”,填补了学院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空白。
    学院立足于锡盟未来发展的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建设新农村、新牧区、提高农牧民素质的培训教育基地,提升职工文化水准的继续教育基地和民族职业教育示范基地的办学定位,努力发展民族教育,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边疆稳定、民族团结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院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不断完善就业机制,形成了就业人员专业化、就业指导全程化、就业服务全员化和就业工作信息化格局,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就业质量不断提高,连续6年被评为“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4年,在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中,学院以高职高专组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入选,荣获“2014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下大力气进行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学院有校内实训室101个,设备总量为13673台套,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2亿元(包括2000万美元的美国贷款设备),校内实训室学年使用频率224万人时;区内外200多家企事业单位与学院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与就业基地,从而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提供了可靠的平台。
    在抓好常规教学和常态管理的同时,自2010年起开始3年一个周期的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建立自治区、学院、系(院、校)三级质量工程体系,着力打造品牌专业、精品课程、优秀教学团队。今年又启动实施了 “三项工程”建设项目,暨人才储备、引进高端人才和专业急需人才的“人才工程”;提高成人继续教育、全日制教育质量的“质量工程”;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工程”,使核心价值观进课堂,成为全院师生的行动自觉、行为准则。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学院组织编著出版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材;学院每年多次聘请就业部门领导、企业人力资源专员、学院领导、已毕业的优秀毕业生举办就业讲座,就业指导中心设有专门的就业咨询室,随时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掌握求职技巧,顺利实现就业。
    学院现已基本形成立足锡盟、面向全区、辐射华北的就业网络,2013年毕业生锡盟就业占32.4%;区内其他盟市就业占51%;自治区外京津地区就业占12.2%。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学院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发放学生实习补贴,为顶岗实习的学生购买保险,召开就业招聘会、开展就业服务月等活动,促进学院的就业。
    学院以对学生、家长、社会负责的态度,努力实现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了毕业生充分就业。2013年学院共对25个专业共1280名毕业生进行调查,占毕业生总数58.6%,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院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给予了“能吃苦,善思考,上手快,后劲足”的高度评价。通过调查显示,毕业生在各个岗位称职率达94.8%。
    作为一所民族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的在校生中47%是少数民族学生,涉及有16个专业46个高职班级1099名学生采用蒙汉双语教学。多年来,学院始终把双语教学作为学院的特色,贯穿在招生、培养和就业工作之中。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依据因材施教原则,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求,多措并举提高民族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少数民族毕业生充分就业,为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近几年,学院已组织编译出版全国大中专院校蒙文教材30部,校本教材100余部。有80名蒙汉双语授课教师被选派到国内外师资培训基地参加课程开发等专项培训,70名蒙汉双语骨干教师被派往企业、高校挂职锻炼。在开拓市场、联系用人单位时,学院则有侧重的联系民族地区就业单位,并优先推荐少数民族学生。同时,鼓励少数民族毕业生走出去,利用双语优势,主动到用人单位应聘,提高就业率。积极开发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基地,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成功就业。
    与此同时学院还每年拿出10万元用于创业帮扶,2013年举办了大学生创业大赛,并参加了自治区大学生创业大赛,“蒙古语言文化艺术传媒”创业项目在自治区47所高校、1477个团队中脱颖而出获优胜奖,获得创业基金1万元,“礼仪公司”创业项目获得优秀奖,获得创业基金5千元。立足于当下,着眼于未来,历经多年职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以及高效灵活的教育管理举措,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已经全面打开了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工作局面,在践行“成就每一个人”的育人理念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历经了数十载的时代变迁,积蓄了60多载的厚积薄发,砥砺了11载的拼搏蜕变,曾经举步维艰的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已经用她卓尔不凡的执着、果敢、魄力赢得了自我华丽的转身。如今的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勇气,去践行几代民族职业教育者的育人信仰;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自信,去担当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跨越的使命;已经蕴含了足够的热忱,去承载无数草原儿女家富国强, 志达四方的“中国梦想”……
    走近她——草原上冉冉升起的职业教育高等学府——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已经走出了属于她的不一样的腾飞之路……
    学院以“成就每一个人”的育人理念,坚持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把这座草原高等学府建设成了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之一,使其成为为地方发展输送人才的就业高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