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世界民族 >

泰国北部边区焕发生机


    
    夏威夷果加工工厂位于黎敦山海拔约1000米处。图为车间内一名工人正在忙碌地封装夏威夷果,车间外的食品展示架上摆放着以夏威夷果为原料的曲奇饼干、蜂蜜等产品。
    泰国北部泰缅边境地处金三角地区的核心地带,当地百姓有着数百年种植罂粟的历史。不过,曾经漫山遍野的罂粟花如今已被绿树和农作物替代。
    这里风景秀美:海拔1389米的黎敦山山壁陡峭,黎敦山区道路整洁、郁郁葱葱。面貌焕然一新: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优质农产品和手工艺品远销海外,人均收入高出泰国平均水平1倍以上。本报记者近日走入黎敦山,探寻泰国北部山区的脱贫奥秘。
    规划跨度30年
    落实分三步走
    黎敦山位于泰国北部的泰缅边境,地处偏远,但首都曼谷的泰国人对这里并不觉得陌生。走进曼谷市中心的大超市,“黎敦山”品牌的坚果、咖啡和手工艺品尊享专柜,曼谷一些大型商场还开设了黎敦山咖啡厅,专门销售产自黎敦山的咖啡和夏威夷果。此前,在一家专柜前选购咖啡的曼谷市民蓬乍娜告诉本报记者,“黎敦山”在泰国无人不晓,已经成为优质产品和旅游胜地的代名词。
    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地处边境的黎敦山,还是金三角地区制贩毒品最猖獗的地区之一,6个少数民族的1.1万人口,生活在这片面积约150平方公里的山区,许多村民甚至连国籍都没有。当时,由于基础设施缺乏、地方武装割据、农业水平落后,当地村民延续着古老的刀耕火种式的农业,生活极端贫困。随着可耕种面积越来越小,传统的农业模式难以为继,村民被迫毁坏林木,大面积增加罂粟种植,走上生产鸦片和毒品交易之路。贫穷、无知、毒瘾,严重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让黎敦山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迪斯攀纳达·蒂斯库尔是黎敦山发展项目所属的皇太后基金会副首席执行官。他向本报记者展示了黎敦山区1987年和现在的鸟瞰对比图:28年前的黎敦山满目疮痍,森林生态破坏严重,光秃秃的山体裸露着黄色的沙土和岩石;现在的黎敦山则是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这番巨变源自泰国已故诗纳卡琳皇太后1988年发起的“黎敦山发展项目”。
    据迪斯攀纳达介绍,黎敦山发展项目整体规划长达30年,分为三个落实阶段:第一阶段为1988—1993年,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医疗,提供教育培训,禁止毁林开荒种植罂粟;第二阶段为1994—2002年,恢复生态系统,发展替代种植,推广种植经济作物,培训手工艺生产,谋求发展旅游产业;第三阶段为2002—2017年,着眼于项目结束时,当地村民能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推进村民自治。
    发展替代种植
    生活发生巨变
    “黎敦山”品牌的咖啡在泰国家喻户晓,这是黎敦山发展项目鼓励村民进行替代种植的成果。从黎敦山脚下驱车而上,山路蜿蜒曲折,一侧是山壁,一侧是悬崖,汽车上沉睡的乘客惊醒过来。随着高度攀升,眼前的视野逐渐开阔。车行至海拔1000米左右,就到达了黎敦山发展项目的咖啡种植园和夏威夷果加工工厂。
    车间里的工人正忙着封装夏威夷果;车间外的食品展示架上展示着以夏威夷果为原料的曲奇饼干、蜂蜜等零食产品。工人派·布·达亚考停下手里的活,告诉本报记者,项目直接经营着170公顷的夏威夷果树林,由于夏威夷果的种植周期长,而且照看起来比较麻烦,所以目前还无法外包给当地村民。
    29岁的少彭·阿依住在离工厂两公里处的萨满基山村。他已经在该项目工作9年,现在是咖啡种植园的工头。少彭告诉记者,为帮助村民实现经济自立,项目本身目前只经营了640公顷咖啡种植园,另外1600公顷咖啡种植园则外包给了当地村民,“为了激发村民对咖啡园的主人翁意识,这个项目以每年每棵0.5泰铢(1泰铢约合0.03美元)的价格,向村民收取咖啡园的租金。咖啡果收成之后,村民既可以把它们卖给项目,也可以卖给其他咖啡收购商”。
    少彭的父亲今年51岁,曾是一名瘾君子。家庭和村庄过去深受毒品之害。“以前我们村子里的成年人几乎都吸毒,我的父亲也不例外。他经常从我母亲那儿把钱夺走,我家当时一贫如洗,生活非常艰难。”少彭回忆说,黎敦山发展项目彻底改变了他们家庭的面貌。“1989年,项目来到我们村子招募工人,在家人的劝说下,父亲进入项目开设的戒毒所,几个月之后成为了一名咖啡种植园工人,全家人的生活从此越来越好。” 现在,吸毒现象已经在少彭所在的村落绝迹,村民们安居乐业,少彭的父亲两年前还从项目处承包了10莱(约合1.6公顷)咖啡种植园。
    发挥村民智慧
    经济实现自立
    “黎敦山发展项目十分重视结合当地村民的智慧和技能。”皇太后基金会高级公关经理稻拉蓬·卢吉拉翁告诉本报记者。她带领记者参观了位于黎敦山脚下的4家工厂,它们都隶属于项目直营,除了有与咖啡相关的烘焙咖啡豆工厂,还有分别制作手工编织品、桑树皮纸和陶器的车间。
    最早设立的手工编织工厂目前雇佣了约200名女工,她们中较为年长的席地而坐纺纱,年轻的则在传统的织布机前忙碌。卡姆是工厂的元老女工之一,从1990年创厂时就在这里工作。她告诉本报记者说,为了减轻年轻女工的家庭负担,项目还特地增设了育儿室,专门雇人帮助工人照看孩子。“因为有了这家工厂,我们这些老太太也能自食其力了,根据工作时长每月能赚8000到1.2万泰铢不等。”卡姆说到这时,眼睛笑成了月牙。
    “因为产品质量过硬以及产品背后的动人故事,黎敦山还吸引了瑞典家居品牌宜家的目光。”稻拉蓬拿起已经成品的编织手袋告诉本报记者,宜家品牌2007年主动联系黎敦山发展项目接洽业务,从那时起这里的陶器、桑树皮纸制品和手工编织品,就进入了丹麦、瑞士和瑞典的宜家连锁卖场,明年还将开拓英国和西班牙市场。
    据迪斯攀纳达介绍,黎敦山发展项目直营的咖啡种植园、夏威夷果树林和其他各类工厂所产生的利润,都将回馈给项目和社区,这不仅改善了山区的基础设施,也使得当地受教育的水平越来越高。“随着产品的销售市场不断扩大,当地村民的收入不断增加。”迪斯攀纳达骄傲地说:“村民的家庭年收入从1989年的735美元,增加到了2013年的11150美元,从人均收入来看,这里2012年的数据已经是泰国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当地村民正在逐步实现经济自立和管理自治,相信我们项目的第三阶段目标可以顺利完成。”
    (本报泰国清莱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