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地区发展 >

周纯洁:建设祖国北疆文化五彩风景线


    今年1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我区考察指导工作,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嘱托内蒙古各族千部群众要“守望相助”“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各族千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4月22日,自治区党委召开九届十—次全委会,学习贯彻习总书记考察我区重要讲话精神,提出了打造“六道风景线”,包括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亮丽风景线。把文化繁荣作为“六道风景线”之—,—方面表明了文化工作在全区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另—方面也把文化工作提升到—个新高度,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又—次新机遇。
    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文化繁荣风景线应该突出力量凝聚、精神引领、素质提升,打造—条文化五彩风景线。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坚守公共文化红色阵地。红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象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阵地。边疆地区的特殊位置也决定了我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更应该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开发草原文化绿色大地。我区是草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草原文化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文化如同绿色大地—样积淀深厚、内涵丰富,挖掘、传承、开发草原文化是我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点、发力点。
    唱响蓝色故乡时代梦想。蓝色是草原民族崇拜的颜色,代表着苍穹本色,象征着浩瀚无边、高洁神圣、清新永恒。民族艺术创作应该充分反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创作出更多体现民族精神、传播民族文化、展示内蒙古形象、唱响蓝色故乡和时代梦想的优秀作品。
    开掘文化旅游黄金产业。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黄金产业。我区文化和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厚,加快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以此为突破口发展文化产业,对内有利于激发群众的文化需求,对外有利于传播民族优秀文化,是当前和今后—个时期的重要战略和现实途径。
    群众性文化活动万紫千红。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素有喜爱歌舞的传统,特别是当前,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人民群众更加热爱文化活动、乐于文化参与。需要我们积极组织、大力扶持,让群众性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万紫千红。
    因此,文化风景线是—条坚守公共文化阵地的红色线、开发草原文化的绿色线、唱响时代梦的蓝色线、文化旅游大发展的黄金线、文化活动红红火火的紫色线,是亮丽纷呈的五彩线。建设祖国北疆文化五彩风景线,实践路径是:
    (一)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均等化发展
    公共文化设施是文化风景线的骨干和支撑。近年来,全区从东到西,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盟市“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旗县“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以及1000多个乡镇文化站、5000多个嘎查村文化室,还有纪念馆、影剧院、美术馆等,基本覆盖了全区各地。针对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的现状,我们大力发展乌兰牧骑、流动博物馆、图书车等流动服务,实施了“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文化服务。
    由于我区仍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领域仍然存在设施建设滞后、作用发挥不够的突出问题。自治区、盟市和旗县的文化设施有不达标的,乡镇苏木、村嘎查一级的还有盲点和空白;现有阵地也存在文化资源短缺、服务效能不高、专职人员不完备、满足不了群众文化需求的状况。对此,下一步的重点是:进一步加大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强城镇枝干、补基层短板,完善各类场馆。以落实好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为契机,2017年之前,推动盟市旗县乡镇和村嘎查全面建成“三馆”“两馆”“一站”和“一室”,织牢织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明确公共文化服务的软硬件建设标准,按照不低于国家的标准,设计我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纳入绩效考核,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实现文化治理的现代化。加强队伍建设,把各级尤其是基层文化单位的人员配全、配强,建立好法人治理结构,调动好人员积极性。真正把各类文化场馆建设成为红色阵地和精神殿堂,让各族人民群众的内心丰富充实,积极向上。
    (二)推动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我区是民族文化遗产富集区,是草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不可移动文物古迹2.1万余处,国保单位141处、区保单位319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00多项。元上都遗址是“世界文化遗产”,呼麦、长调已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还有三处贯穿东西的特殊大遗址——长城、岩画长廊和草原丝绸之路。7500多公里的长城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古代岩画5万多幅,东西绵延几千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内容最丰富的古代艺术画廊;著名的草原丝绸之路,是与西方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长廊。如何让这些文化遗产“活”起来,让他们说话,发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时代价值、扩大草原文化影响力的作用,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
    继续加大普查和研究力度。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本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阐发民族文化的时代价值,对内讲清楚我们的民族记忆、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精神追求,对外讲清楚草原文化的价值理念、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继续加大保护和传承力度。面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背景下同质化、被挤压的严峻形势,文化遗产的保护既要注重本体保护,不失“本真性”,更要注重文化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保护,制定类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政策和措施。在注重保护的基础上,还要注重传承和利用。要按照国家要求,大力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设施,支持鼓励传承人进学校等,形成传承链,像爱惜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子孙一样,延续历史文脉。继续加大利用和创新力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把文化遗产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与城乡建设结合起来,与改善环境结合起来,与文化体验结合起来,建设遗址公园、非遗生产保护发展基地、原生态休闲区域等,在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中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让这些瑰宝在民族团结、社会发展中散发出生动光彩。
    (三)推动民族艺术创作更加繁荣、精品涌现
    民族地区的文艺创作往往局限于生活表象、“神秘”图景、怀旧情结、落后记忆的再现。我们要像习总书记考察我区时说的“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登高望远”,打开思维、放飞梦想,培养广阔蓝天、蔚蓝大海一样的宽广视野,创作出更多更好能拿出手、有影响的优秀作品。
    抓剧本这个“源头工程”。要引导文艺工作者更多地表现少数民族与自然抗争共存中表现出的生命意志、生存智慧,更多地表现全球一体化、社会转型背景下少数民族的包容胸襟和理想追求,更多地表现少数民族地区和各族群众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中的生活变化和中国梦、民族梦的向往。坚持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三并举”的剧目创作方针,特别要重视和加强现实题材创作。比如二人台《北梁》、小戏小品《良心》等,都很好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精神追求。搭建好平台。继续倡导和举办一些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展演活动和艺术赛事,出台一些扶持激励政策。建立盟市演艺联盟,在全区开展展演、巡演。出台乌兰牧骑公益性演出补贴、优秀作品和人才奖励等办法,不断推出新人新作。培养艺术人才,这是关键。利用“草原英才工程”,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延揽各方人才;创造条件,留住人才;创新机制,用好人才。实施“内蒙古舞台艺术人才培养计划”,探索各种形式的培训模式,让各类艺术领军人才多起来,素质强起来,在推动民族艺术振兴和繁荣过程中造就名家大师。抓好普及推广。特别是文艺院团改革,必须坚持走市场与惠民生相结合,体现社会责任,防止简单迎合市场,一味重视经济效益。要广泛开展惠民演出季、组织艺术家下基层转作风演出、优秀剧(节)目全区巡演、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要多演、惠民演、低票价演、有数量有质量地演,总之要演起来,让艺术的阳光普照各族群众。
    (四)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相得益彰
    民族地区往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只要善于在市场化、产业化、科技化上率先突破,就能把文化资源变成经济发展优势,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作出贡献。
    要认真规划、加强引导。各地要落实好《自治区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定位,走特色化、差异化、错位发展的路子。挖掘利用好当地的文化资源,赋予现代元素,增加创意因子,融合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突出抓大扶小。每个盟市至少要有2—3个大的文化企业、项目,以大项目促进大整合,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加大扶持力度,推动一批成长性好的中小微文化企业露出头角。对外文化贸易要成为文化走出去的主导力量。鼓励支持国有、民营等不同所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对外文化贸易业务,占领主流市场,传播我们的价值观念。我们相信,只要发挥好我区自然风景秀丽多样、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用好政策,抓好落实,持续推动,就能早日建成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中要求的“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就会充满绿色希望、呈现勃勃生机。
    (五)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健康发展
    群众性文化活动具有分散性、自发性的特点,容易受到非法组织的利用、不良思想的侵袭,特别是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大部分农牧区远离城市,信息闭塞,文化生活缺乏引导,更容易跑偏、走歪。因此,迫切需要因势利导、积极扶持,把当地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价值观融入其中,突出养心健体,开展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聚集、孵化和引领作用。丰富场馆服务项目,吸引群众参加活动;培训民间文艺骨干,指导群众开展活动;组织送文化到农牧区,服务群众引导群众。扶持群众自办文化。通过适当的辅导培训、适当的设施设备补充、适当的活动资金补贴,培育发展业余乌兰牧骑、各类文体协会,扶持文化大院、文化户,组织开展展演、展示、展览活动,让健康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成为主流。打造群众性节庆文化活动品牌。举办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老百姓参与度高的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总之,要让群众性文化活动在祖国北疆文化风景线上月月有、处处有,不论春夏秋冬,始终遍地开花、万紫千红。
    (作者系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厅厅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