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茂旗: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 开创民族地区工作新局面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6:11:49 内蒙古日报 newdu 参加讨论
达茂旗是包头市唯一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全旗总人口1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83万人。多年来,全旗各族干部群众在这片1.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和睦相处,共饮艾不盖河水,同唱“草原晨曲”,共同祭祀哈撒儿,一起创造美好生活。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成为了地区发展的主旋律。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优化。 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2012年以来,累计改造棚户区28.4万平方米,全面实施新城区建设,不断植入蒙元文化,逐步把百灵庙镇建成“生态”、“宜居”、“特色”边疆精品城镇,让各族城镇居民居住有楼房、散步有公园、健身有场所。特别是针对禁牧牧民,建设完善了朵兰戈尔(牧民移民)小区,解决1701户进城牧民居住问题。在小区附近配套建设了民族幼儿园、多功能社区服务中心、牧民创业就业基地以及乌力吉陶海公园,城市民族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加快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2011年以来,全旗共新建和整治各类村庄65个,新建和改造住房8437套,打造了黄花滩、清水湾、幸福新村等一批样板村,1.5万农牧民享受到了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带来的新生活。2013年,达茂旗被确定为自治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示范旗。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安全饮水工程268处,解决了7.9万农牧民安全饮水问题;建成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5座、35千伏变电站11座,牧区彻底消灭无电嘎查;建成公路2308公里,实现了所有苏木镇通油路、嘎查村通公路。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为经济社会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达茂旗委、政府注重以共同的奋斗目标凝聚人心,以共同的理想信念团结干部群众,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观念深入人心,切实维护并发展了各民族之间团结奋进、共谋发展的大好局面。 不断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的和谐局面,广泛开展共建活动,形成了军民互学、互爱、互助的良好风气。特别是广大牧民积极配合边防驻军和边防派出所,加强军警民联防联控体系建设,荣获自治区双拥模范旗“六连冠”荣誉称号。部队官兵积极帮助牧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接羔打草、抢险救灾、照顾孤寡老人,谱写了一曲曲军政军民团结的赞歌。 注重民族语言文字推广应用。推进蒙古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要求在往来文件及标语、门匾等各种市面语言应用中,坚持蒙汉文并用,在重大会议和活动中,实现蒙汉双语并用,同声翻译。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权利。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妥善处理民族地区出现的各种矛盾和纠纷,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各民族团结、和睦、进步的良好风尚。 加大对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力度。严格落实各级少数民族干部选拔任用政策,在牧区苏木镇党政正职中至少配备了一名少数民族干部,并适当提高班子中少数民族干部配备比例,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得到有效加强。截至目前,全旗少数民族干部达到1263人,占总数的34.4%,其中副县以上领导干部中少数民族占比达到40%,科级领导干部中少数民族占比达到40.7%。通过扎实工作,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权利。 达茂旗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上世纪50年代,这里的牧民献出世代祭祀的圣山,以无私的胸怀支援了包钢建设,为新中国的钢铁事业作出了贡献。今天,达茂旗又一次以民族团结进步的优异成绩向祖国65周年华诞献礼。 国庆在即,一个喜讯在达茂草原不胫而走。9月10日,国家民委发布了《关于命名第二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的决定》,在受表彰的98家县级以下(含县级)示范单位中,达茂旗名列其中,而且排名第一,同时,达茂旗委书记伏瑞峰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这是达茂旗12万各族群众的共同荣誉。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达茂旗紧紧依托国家、自治区、包头市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力推动党和国家民族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将创建国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工作落实到各个层面,在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少数民族民生保障、民族文化传承繁荣、民族教育振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民族工作创新、民族干部培养等9个方面作出积极示范。 “转型”是达茂旗当前发展的主旋律。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提出,包头市“5421”发展战略的确定,进一步明确了达茂旗的发展定位:到2017年,全旗总体形成“五大支柱产业体系”,即,冶金、新能源、化工建材、口岸物流、文化旅游产业;基本建成“八大基地”产业布局,即,马铃薯种薯基地、有机牛羊肉基地、钢铁原料加工基地、化工建材加工基地,国际口岸物流基地、文化生态旅游基地。 作为内蒙古的资源大旗,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过程中,达茂旗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工程,一产主打有机绿色牌;二产主打转型升级牌;三产主打文化旅游牌。 近几年,先后争取落实“兴边富民”各类专项资金8800多万元。并且立足实际,提出了“捆绑小资金,集中办大事”的工作思路,拉动各类资金投入达18亿元,推动70多个重点项目顺利实施。2013年,被确定为自治区“县域经济发展示范旗”。 绿色有机品牌的打造,让山药蛋变成了“金蛋蛋”,牛羊肉走进了大超市。连平时不起眼的野荞麦、旱地莜麦、红皮小麦、胡麻油、菜籽油,也成为都市人抢购的走俏保健食品。结合阶段性禁牧,一批肉牛肉羊养殖基地和特色养殖基地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合作组织应用而生,德彪合作社挂牌上市,“牧野肉业”、“文公乡情”、“毕力格泰”等一批农畜产品远近闻名。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达茂旗坚持发展与绿色双赢,不断推动产业做强、做细、做长。巴润工业园区坚持高标准打造,已晋升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引进600万吨氧化矿选矿项目,并建成投产,实施东盛科技30万吨醋酸乙烯,渝丰6万吨氟化铝等项目。截至目前,全旗已累计签订风电协议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巴音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获国家能源局核准。到2013年底,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并网91万千瓦,走在自治区同类旗县前列。 作为包头市唯一的对外口岸,满都拉口岸是呼和浩特市与包头市到蒙古国乌兰巴托最近的口岸。近年来,口岸基础建设全面展开,实施了口岸联检楼、综合业务楼、一站式报关厅、货用专用通道、包满铁路一期工程建设等项目,开工建设了物流园区一期工程。2013年,满都拉口岸晋升为国家一类口岸并列入国务院常年开放审理计划,实现了重大突破。 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民族地区扶持的有利时机,认真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推动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健全完善就业增收体系,提出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工程,通过技能培训、小额贴息担保贷款等措施促进创业就业,帮助18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通过创业培训实现成功就业,其中少数民族毕业生占22%。2014年设立创业就业资金,鼓励支持城镇困难就业人员、转移进城农牧民和本地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就业。对牧民孩子就业,制定有针对性的招考政策,在公开招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时,除落实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外,专门拿出一定比例岗位招考少数民族、特别是蒙汉兼通优秀大学生。2012年以来,累计招录了优秀少数民族干部120名。依托农畜产品“有机绿色”优势,开办了进驻包头市区的直销店,帮助农牧民增加经营性收入;严格要求企业执行当地用工比例政策,优先推荐禁牧牧民到旗内企业就业,增加了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引导和鼓励农牧民参与文化旅游产业,连续两年举办禁牧牧民手工艺品培训班,探索农牧民增收新途径。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惠农惠牧“阳光工程”和“温暖工程”,严格落实面向农牧民群众的优惠保障政策,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和救助水平明显提高。全面推行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积极鼓励蒙医蒙药事业发展,推动实施蒙医院整体搬迁项目,不断提升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从各方面维护少数民族群众切身利益。 自治区提出“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包头市提出“建设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为达茂旗发展文化旅游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达茂旗大力整合资源,着力构建大旅游景区,投资建设那达慕文化产业园,深度打造“自驾达茂”基地,搭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高端平台,从2013年开始,连续两年承办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承办八省区民族服装服饰展,全区楚拉嘎好来宝大赛,举办擀毡节、马文化节、奶食文化节及赛马、搏克、射箭等体育运动,据统计,整个文化旅游节关联民族文化的活动占到80%以上。活动突出原生态,很多活动都把蓝天、白云、大草原作为大背景,融入了牛、马、骆驼、勒勒车等游牧元素,尤其是牛羊选美、勒勒车搬家等比赛,既有趣味性,又有观赏性,深受游客欢迎,许多尘封已久的民族文化被重新唤醒。2013年全旗旅游接待人突破百万人(次),在自治区旗县区中名列前茅。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哈撒儿祭祀文化之乡”、“中国楚拉嘎好来宝文化之乡”,“中国蒙古族游牧文化研究基地”,取得“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永久举办地权”。敖伦苏木古城被列入“蒙古族源、元朝帝陵”国家保护项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达茂旗的20多家驻旗企业在经济形势不景气的情况下,对扶持地方民族文化的投入却不遗余力,两年累计出资600多万元,为各项文化活动的高水平举办创造了条件。 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始终不忘民族教育这个根本。 近3年,达茂旗整合中央专项资金、“兴边富民”资金、旗财政资金共3500多万元,投入到民族教育发展中,用于新建蒙古族幼儿园、改善各校办学硬件、开设民族教育特长班、购置特色教育器材、提高教师基础性绩效工资等。目前,全旗已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初中阶段较为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向两头延伸,实现了从幼儿到高中阶段15年教育全免费。实行牧民子女教育补贴政策,高中、中专、大专、大学孩子都享受到1000元——6000元数额不等的教育补贴。达茂旗蒙古族学校组织编写了适合学生使用的“第二课堂”教材,陆续开设了搏克、射箭、蒙古象棋、民族歌舞、蒙古文书画等一系列特长班,真正实现环境育人,充分彰显民族教育特色。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力度,投资867万元新建了蒙古族幼儿园,该幼儿园环境设施已达到自治区领先水平,今年被评为包头市级示范园。在改善硬件的同时,着力提升民族教育质量,今年,达茂旗蒙古族学校中考成绩首次突破600分大关,9名学生进入包头蒙古语授课中考前10名,被评为自治区教育先进集体。 连续两年举办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弘扬。 从2008年开始,达茂旗对全旗2357万亩草原的全面围封禁牧政策。禁牧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明显好转,草群平均高度由2007年的11.9厘米提高到2013年的21.7厘米;植被平均覆盖率由22.1%提高到23%;平均亩产干草由39.7公斤提高到41.41公斤。 禁牧以来,为了妥善安置和改善牧民生活,达茂旗积极争取各类资金,同步制定并落实了包括草场、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生产资料等10多项补贴政策。禁牧牧民全部纳入合作医疗;实行养老补贴政策,60周岁以上的每人每月给予200元生活补助,75周岁以上的直接享受养老保险;实行禁牧保底政策,对人均草场补贴不足5000元的,补足5000元;实行购房补贴政策,对迁入城镇购房的每户补贴2——3万元。2013年共发放各类补贴1.7亿多元。2014年,将禁牧草场补贴由每亩6元提高到了6.5元。 全面禁牧后,牧民放弃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寻求转产增收新路,开设牧家乐旅游点,制作民族手工艺品,发展舍饲畜牧业,实现了草原增绿和牧民增收双赢。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2万牧民主动走出草原实施全面围封禁牧,给草原带来新希望。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民生工程暖民心 兴安旧貌换新颜
- 下一篇:众人划桨开大船(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