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凉山民族工业的示范窗口——川渝中烟四川烟草工业公司西昌分厂发展实录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5:11:51 四川日报 newdu 参加讨论
展开四川地图,四川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4家分厂中,什邡、绵阳、成都三个分厂都坐落在天府之国经济发达、交通方便、人口稠密的地区。相比之下,坐落在大凉山中,偏居西南一隅的西昌分厂显得与众不同。 这是因为在西昌分厂建厂之初,它就承载着特殊的使命。 西昌分厂厂长周冰表示,无论是建厂30年来的深耕细作,还是重组10年以来的迅猛发展,西昌分厂的价值和目标始终如一:如何为凉山的扶贫攻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A 上缴税费10年涨5倍持续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 “收入不错噻,生活过得安逸。”老家在凉山州越西县的彝族员工袁刚,今年44岁,进厂已经21年,对于不到30年的厂史来说,可以算作“骨灰级元老”。他担任的班长一职,需要协调超过20人的生产班组大小事务,被称为“全厂最忙的岗位”,员工们戏称,“书记主任离得了,班长万万离不开”。 袁刚只是西昌分厂兢兢业业的一分子。而超过40名与他一样的彝族员工在厂中从车间的挡车工到核心管理层都有任职。不过,对少数民族地区就业人口的直接吸纳,只是西昌厂在扶贫解困道路上的一个起点。 2004年,根据行业组织结构调整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成都卷烟厂重组西昌卷烟厂。两年后,组建四川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西昌分厂成为四川烟草工业公司所属生产厂。 10年时间,西昌分厂抓住整体技改后硬件水平大幅提升的契机,将工厂“软实力”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确定了“争创行业一流卷烟工厂”的目标和“全面推行精益管理、突出精益制造”的工作主线,努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锐意进取精神的指引下,2013年,西昌分厂共生产卷烟31万箱,比上年增长3.33%;实现划拨产值40.07亿元,同比增长37.7%;实现划拨税费17.4亿元,同比增长33.54%。 上缴17.4亿元税费是什么概念? 纵向比,2004年重组时,西昌厂这一贡献为3.58亿元,10年时间增长近5倍。 横向比,2013年,凉山州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10亿元,西昌市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则为28亿元。 带动贫困人口比重大、税收贡献总量多、经济效益增速猛……西昌分厂用最实在的真金白银践行了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建厂初衷。 B 全面技改做凉山现代化工业企业的“标杆” “有个很明显的改变,2010年技改后职工浴室没有了。”作为进厂超过20年的老员工,袁刚经历过多次技术升级,但对这个细节印象格外深刻。 从前,浴室之所以是厂区的“必备设施”,因为生产设备较为落后,车间产生的烟尘极大,常常一个班组轮班下来车间要清理上百公斤的废尘。而下班后,职工如果不洗澡,根本没法出门。 2008年,西昌分厂迎来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整体技术改造。当年共计引进ZJ17、ZB45、YF17等国内一流卷接包设备31台套,并全部投入生产,结束了西昌分厂设备老化、技术陈旧的落后局面。随后,西昌分厂先后开展联合工房、综合经营业务用房、生产辅助用房、锅炉房、原辅料库房、成品库房、废旧物资库房的建设。 2010年年底,新建生产线投入试生产。当年,产量达到28万箱。 2011年底,新办公大楼投入使用,整体技改进入收尾阶段。短短3年时间,整个厂区“脱胎换骨”,整体技改取得重大成果,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2012年是技改全面完成后的第一年,究竟成不成功,西昌分厂面临首次大考。 当年,西昌分厂卷烟生产首次攀升至30万箱,划拨工业总产值29.1亿元,比上年实际产值20.37亿元增长42.85%;实现划拨税费13.03亿元,比上年增长5.5%。此外,设备运行效率、产品质量比上年明显上升,各种物料消耗和能源消耗进一步下降。在四川公司对4个分厂的综合考核中名列前茅。工厂13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有6项进入全国90多家卷烟工业企业前30位。 今天,即便踏入厂区,也闻不到刺鼻的烟草味;工人们的蓝色工装上看不到烟尘,原来的“必备设施”已无用武之地了。走入制丝车间,高度自动化的生产设备,员工只需在监控室中操作;卷包车间,无人控制的智能物流车,忙碌在仓库和生产一线,按照工人的需求自动搬运卷包耗材。“每天都要接待很多单位的参观,不仅有食品厂,连军工企业都要来参观。”西昌分厂厂部办公室主任庞军介绍,对于凉山其他企业的参观要求一般“有求必应”,而崭新的现代化生产车间,已成为参观的“热门景区”。 在凉山各类企业的参观和学习中,“设备怎么管理”、“工厂的建设标准是什么”、“如何减排才能达到零排放”……成为最集中的问题。西昌分厂的高标准现代化建设,已成为凉山州企业中的“一枝独秀”,也成为扶贫攻坚,带动地方产业企业发展的学习标杆。 C 管理示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凉山真正稀缺的资源是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在周冰看来,无论是上缴税费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还是高水平的自动化车间,都是西昌分厂的“硬实力”;而相比之下,创新管理模式这样的“软实力”对其他企业的借鉴意义更为直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但西昌分厂的先进管理模式也非一以贯之。在2010年全面实施了大规模的整体技术改造后,由于是就地技改,技改与生产之间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因而工厂的工作重心放在了确保技改、生产两不误上,致使基础管理发展放缓,主要创优指标有所下降,3年来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中,仅有9项指标达到创优标准。 “不进则退,慢进也掉队”。在全国95家卷烟工厂激烈竞争中,西昌分厂唯有奋起直追,才能跟上行业前进的步伐。 为此,分厂首先通过召开专题目标分析会议,对上年度生产运行中的短板指标分析其原因,查找差距,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纳入目标指标体系,如,针对2012年分厂“卷接设备运行效率”、“包装设备运行效率”分别排名行业靠后的现状,将两项指标及关联指标纳入分厂目标管理体系进行管理。 其次,分厂在目标指标设计上紧扣“消费者利益至上”,将影响消费者利益的分厂可控指标进行分解。如,“质量投诉率”、“生产制造过程能力”、“检测能力评价”三项指标,用过程指标确保产品结果指标的实现。 最后,过去的目标承担者由牵头部门完成,这种设计模式难以对目标进行有效提升。对此,分厂在目标指标设计上,按照责任承担的大小分配给主体部门和配合部门进行共同承担,有效加强了部门之间的协同作战。在三个层级上共同推进创新,在管理手段上进行严密设计,构建起目标管理体系。 西昌分厂的管理模式创新,交出了一张漂亮的答卷。今年前三季度各月生产完成率100%;优秀卷烟工厂评价体系中13项经济技术指标达标率100%,较去年同期改进提升10项。今年西昌分厂产品质量抽检得分在川渝中烟所有分厂中名列第一。“对于一个边远地区的企业,在管理上提质增效,以突破行业效率瓶颈,非常不容易。”周冰表示,对于凉山当地企业,这种用高水平管理弥补其他先天短板的实践,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建厂30年的深耕细作、重组10年的砥砺前行、技改6年的跨越发展,在绵延起伏的大凉山腹地矗立起来的西昌分厂,传承着民族工业的荣光与梦想,必将和腾飞的大凉山一起奏响更恢弘、壮美的篇章! 【人物故事】 张云合:“抓贼英雄”的冠军梦 2013年7月25日,四川公司卷包技能大赛结果公布,西昌分厂卷包车间包装操作工张云合一举夺得包装操作第一名的好成绩,圆了自己多年的技能操作“冠军梦”。“对我而言,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谢谢大家。”一句轻描淡写的获奖感言,背后却凝结着他无数心血。 提起张云合,西昌分厂的员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家住西昌的张云合是白族人,今年42岁,进厂已经23年。2011年10月,他在西昌街头看到有人当街偷窃电瓶车,便只身一人勇斗四名小偷,被歹徒砍了四刀,鲜血长流却追贼不止。随后警察及时赶来,成功擒获歹徒。 张云合的义举得到了西昌市民和有关部门的高度赞扬,他的事迹一经报道后在全厂引起轰动,大家称他“抓贼英雄”。 “英雄更需要脚踏实地,进厂半辈子了,我最希望在工作上做出让同事竖大拇指的事来。”张云合坦言。 在分厂的初赛中,张云合在一帮年富力强的报名者中并不被重视。而且他进厂早,只有技校的学历,理论知识欠账很多。在这种“硬件软件”都不强的情况下,张云合心里憋足一口气,“那段时间什么都不想,就想圆这个‘冠军梦’。” 捡起多年未碰的书本,晚上关起门来啃书、白天把心得带到车间里实践。他一路过关斩将,不仅突破分厂初赛,还在整个四川公司四个厂的激烈竞争中最终夺魁。 “慢慢意识到,争‘冠军’不仅是荣誉,更重要的是其中的积累为厂里的效益带来实实在在的提升。”张云合介绍,以前他所在的3号机问题多,产能受到不小影响,随着这段理论、实操知识的不断提升,他与机组员及维修工们解决了一项项棘手问题。终于,“老大难”的3号机越开越顺,产值耗指标也有了大幅提升。 打造窗口企业需要“内外兼修” ——对话川渝中烟四川烟草工业公司 西昌分厂厂长、党委书记周冰 周冰很忙。 时值年末,西昌分厂已经进入了年终冲刺的阶段。作为一个处于凉山腹地的烟厂,如何在强手如林的全国烟草行业中交出自己的答卷?如何在带动少数民族地区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主动有为?如何在彝区扶贫工作中勇挑重担?这都是周冰当下思考的问题。 因此,这一次短暂的以分秒计算的对话,也安排在了一个午饭的间隙进行。 问:今年是西昌分厂重组后的第十年,如何看待这10年? 答:今年对西昌分厂非常特殊,因为这是2004年重组后的第十年,也是我们快速发展的10年。 回顾这10年,西昌分厂取得了翻天覆地、脱胎换骨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几个因素: 首先是依托全行业的发展红利。这个过程中,西昌分厂着力打造软硬实力,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其次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关注。从1985年建厂之初,西昌分厂就承担了为凉山州扶贫攻坚造血的功能。所以无论怎么重组,西昌分厂的内在基因不会变,这个厂就是要不断为凉山的扶贫攻坚事业作贡献。 再次是西昌分厂的技改发展:特别是2008年,西昌分厂迎来了一次大刀阔斧的技术改造,在川渝中烟和四川烟草工业公司的关心和支持下,这一个厂就投入了12亿元实施整体技术改造。 正是基于这三个原因,西昌分厂走过了跨越式发展的10年,成为凉山民族工业的示范窗口。 问:如何看待2008年的技改? 答:那次技改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生产效率的全面提升,带来更多的税费贡献,员工的生产工作环境也得到彻底的改善。 但我们也意识到,技改完成后,仅从硬件来讲,都是标准化的配置,全国烟厂也大致处于同一水平。那么要具有市场竞争力,同时打造扶贫攻坚示范窗口,基础管理水平和制造水平就至关重要了。 作为一个窗口,不只是外表好看,关键是要抓好软实力,抓好内部管理,使我们整体管理水平能够真正承担起这个示范窗口的责任。 总而言之,“内外兼修”对凉山其他企业才有示范和借鉴作用。光靠投资上了一批现代化设备,其他企业是没法简单地学去的,而在管理水平、文化建设上做好了,才是搞扶贫攻坚示范窗口时切实可行的突破口。 问:如何看待“修内”? 答:我们企业的员工大多数是凉山当地的,包括很多少数民族员工。这首先考验我们队伍建设的能力。管理上要精细化,企业文化建设上,要培养员工爱岗敬业的精神,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换句我们常讲的话说,就是培养“不甘人后、勇争第一”的精、气、神。 这一点上,我们做得比较成功,很多员工表现突出。举例来讲,2010年,技改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期。我们是一边技改,一边生产,10个月就完成全年任务。由于生产工作和技改现场交织,老的餐厅拆了,新的还没有投入使用,职工们是在一脚泥、一身土的环境中工作了10个月,每天吃的是外面送来的盒饭。最后还能提前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全体职工这份敬业精神和负责态度难能可贵。 问: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现在整个烟草行业发展进入了转型升级阶段,西昌分厂是如何作为的? 答:在2012年,我们厂里班子开会时已经认识到,烟草行业原有的持续高速发展已经难以为继。如何解决?答案是不破不立。 首当其冲是改变发展思路。我们转变发展方式,在整个管理上进行强化。因为发展不能靠上面的投资,上面给产量来完成,最重要的是要有内生动力。 把好企业内控关。近年来,西昌分厂严把预算关,严控设备设施投入,坚持够用、实用就行,各项开支都秉承这一原则,节约了很多成本。 强化市场意识。要做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就要具备市场竞争力,我们正往这个方向努力。全国95个卷烟工厂中,今年前半年按照烟草行业创建“优秀卷烟工厂”的13个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衡量,我们排在27位左右,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边远厂,还是比较难得,我们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但发展没有休止符、改革没有回头路,新的一年,西昌分厂将狠抓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做强精益制造,力争再创佳绩。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南宁:还世界以精彩
- 下一篇:和谐民族风炫亮多彩攀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