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地区发展 >

五十六朵民族花 共谱和谐发展曲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
    正如歌里所唱,在甘肃这块玉如意般的版图上,生活着汉、回、藏、维、东乡、撒拉、裕固等56个民族的群众,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共同谱写了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壮丽诗篇。
    自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深入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改善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民生,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力促进了全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
    回首过去的十年,我们有理由相信,这10年是中央和省上制定出台扶持民族政策最多的10年,也是全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持续加快发展、全省民族工作不断得到加强的10年,更是全省民族关系总体团结和谐、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显著成果的10年。
    领导重视、制度保证、积极创新是民族工作“三大利器”
    241万少数民族群众占全省总人口的9.4%,民族地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0%。省情决定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始终是关系甘肃大局的一项重要工作。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多次到民族地区考察调研并做出批示,要求牢牢抓住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主动融入全省工作大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更是将民族团结提到了全局工作的重要地位。近年来,我省相继出台了《甘肃省“十二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
    我省通过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使“三个离不开”观念深入人心,营造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良好氛围。
    2011年,是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省政府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专项经费列入省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200万元确保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为主要载体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经费保障。
    与此同时,省民委和各地都大胆创新,探索出了许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新形式、新做法。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全省各地以宣传月活动为平台,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帮扶活动,为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办好事、办实事,形成了各族干部群众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与全国一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团结奋斗的大好局面。
    多方联手办实事 各族群众得实惠
    布楞沟是东乡族自治县最贫困、最干旱的山村之一,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1624.1元,贫困面高达96%。2013年,布楞沟流域综合开发项目开建。“短短一年,从极度缺水到自来水全覆盖、从羊肠小道到家门口通汽车、从靠天吃饭到小流域综合治理,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村党支部书记马占海说。
    这,是近年来我省民族地区发生显著变化的一个缩影。
    “甘肃贫困面广,而这些贫困地区内居住着大量少数民族,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助推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是民族工作的第一要务。”这是省民委历届领导班子多年来调研实践后形成的共识。
    围绕治穷致富、共同奔小康的目标,我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项目投入支持、充分发挥对口支援作用,并高度重视人才对口支援……
    数字虽然是枯燥的,但也最具说服力,让我们通过以下几组数据来见证10年来发生在陇原大地上的显著变化: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2005年以来,民族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3年,全省民族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40.4亿元,是2005年的4.06倍,年均增长14.5%。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截至2013年底,民族地区公路通车里程达22636公里,所有乡镇通了沥青、水泥路。夏河机场、兰临高速建成使用,临合高速、引洮入潭、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修复工程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舟曲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全部建成,东乡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已近尾声,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等重大项目持续组织实施……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民族地区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26:30:44,调整为2013年的17:39.5:43.5,农牧业比重明显下降,工业比重显著上升,经济发展的后劲进一步增强。
    社会事业不断发展进步。民族地区所有县(市)全部实现“两基”目标,民族地区幼儿园、高中、中等职业技校全部免费,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以上;民族地区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了解决;2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全部建成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民族地区258个乡镇全部实现标准化乡综合文化站全覆盖;23个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
    亲如一家心连心 团结友爱促和谐
    相邻而居的卓尼县尼巴乡的尼巴村与江车村,因草场争斗了60年,一度积怨重重。2014年,甘南州深入贯彻群众路线,使横亘在两村间的“冰山”渐渐消融、“硝烟”渐渐淡去。
    河西走廊最西端的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县里最美的乡叫团结乡、牧场最好的村叫团结村、县城的主街道叫团结路、最大的社区叫团结社区,甚至有许多人的名字也叫团结。可以说,“团结”已经成为这里最深厚的传统、最美好的字眼和大家共同的行为准则。全县11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和语言各有不同,建县以来却从未发生过一起民族方面的矛盾。
    69岁的马帅英布是临夏上木场清真寺管委会主任,他深有感触地说:“每年开斋节、古尔邦节的时候,交警帮我们协调管制道路,社区干部帮我们维持秩序,保障信教群众安全。”当地很多宗教界人士认为,临夏作为生活着31个民族的多民族多宗教的欠发达城市,能有如今的“政教和谐、邻里相亲”局面,更多原因是当地信教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
    民族团结进步是推动跨越发展、建设美好未来的力量和希望所在。
    围绕团结发展主题,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全面落实中央关于维护民族地区稳定的工作部署,严格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防止把与民族无关的问题归入民族问题。同时,健全完善应急预案,依法保护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排查矛盾纠纷并坚决、果断地采取得力措施妥善进行调处,努力把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消除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在陇原大地,一个个荡气回肠的团结故事和血浓于水的人间大爱,浇灌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这棵参天大树,使之不断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只身打马赴草原,他一路向西千里万里,不再回头;四十载似水流年,磨不去他理想的忠诚”。人们把如诗的赞美给了视藏乡为故乡,视牧民为亲人的“草原曼巴”王万青。
    27岁的藏族青年刘晓军、25岁的“最美新娘”李成环,以及多如群星般璀璨的美好心灵与故事,一同汇聚成民族团结进步的赞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省民委党组书记、主任沙拜次力说道:“我们期待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梦想,深入推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唱响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主旋律!”
    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一项项泽被民生的举措、一张张关乎发展大计的宏图,在给我省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带来深刻变革的同时,也给民族地区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并正将陇原推上经济社会发展快车道,为各族人民带来新福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