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地区发展 >

让彩云南成为美丽中国的窗口


    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的明确要求,寄予的殷切期望,也是云南从实际出发,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生存之基、发展之本,坚定不移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新路子的必然要求。为推动形成“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本报今日起开设“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专栏,力图多层次、多形式全面报道全省上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和创新实践,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让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步伐迈得更加坚实。
    2015年首次离京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云南。1月20日,他赴大理湾桥镇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态保护情况,在同当地干部合影后,他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这份关于碧水青山的约定,装进了云南各级干部和4700多万各族人民群众的心里。大家记住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为云南生态环境保护指明了方向——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一直坚持生态立省的云南,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要求,用心、用力、用情,在彩云之南打开美丽中国的一扇窗,让全世界看到这里流淌的绿意与美景,充溢的和谐与幸福。
    在生态保护中提升资源价值
    云南的多样性举世无双。
    这里是地球精心营造的一个巨大宝库,是上苍给予云南的特有眷顾:一省之内,你能经历热带雨林气候到高原寒温性湿润气候在内的7种气候;在这片国土面积仅占全国4%的土地上,你能找到全国50%以上的生物种类,包括200余种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动物,还有一大批让科学家用“活化石”、“独一无二”来形容的物种孑遗种、独特种和古老种。
    高原从东南到西北平均以每公里6米的节律抬升,恰似一座九百级天梯,600余条河流于其间出千峡汇百川,带来10194万千瓦、居全国第二位的巨大水能。
    而在“有色金属王国”桂冠之下,云南分布有142种矿产,其中45种主要矿产的潜在价值达29000多亿元,资源富集度比全国平均高一倍,铅、锌、锡、铟、铊、镉和富铁矿的储量居全国第一位。
    不过,云南的生态价值及其发展意义不仅在于几顶资源“王冠”,更在于为中国筑牢西南绿色生态屏障,为生态良好的西部地区如何发展探寻经验。
    以三江并流地区为例。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白浪浮沉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在东西150公里内隔山并行,构成地球上独一无二的“三江并流”奇观。在这里,游人能领略自然最为惊心动魄的美丽,科学家可以寻找地球物种变迁的密码。但作为三条重要河流的上游,这一区域内城镇空间、产业空间、生态空间的变化,关联着长江流域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 9省市及境外湄公河流域、萨尔温江流域,关联着“世界生物基因库”的变化。在2003年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后,这一地区的每一个开发动作都会引起极大关注。
    2005年7月1日,对这里严格进行三级保护的地方条例就已实施,但对滇西北三江流域地区进行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补偿的立法近两年才慎重地进入日程。把这一信息放到“滇西边境山区和云南藏区两大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生态最脆弱,少数民族最多,边境贫困人口最多、程度最深”的现实下考量,9年来云南为这道“屏障”的付出可窥一斑:大至架桥修路、水电开发、村镇建设,小到畜禽喂养、塑料包装使用,没有通过环评的项目一个也不能上。
    生态定位决定发展路径。如今,中国开始进入生态文明发展的新阶段,中部腹地和东部、南部沿海能否拥有持续的生产空间、能否恢复较好的生态空间,能否建成宜居的生活空间,从资源和生态源头上需要包括云南在内的西部诸省加强构筑生态建设格局的力度,转变发展方式,培育与塑造科学发展的新动力、新战略、新制度,推进形成从区域宏观到城乡微观的生态安全新格局。
    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在通往全面小康的路上,云南必须生态保护和跨越发展两副重担一起挑。
    在跨越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
    70%左右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70%的江河湖泊被污染,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自1996年以来,因环境问题引发的信访和群体性事件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上升……这组数据诉说着中国发展中的烦恼。
    拼资源、拼消耗,中国30多年快速发展积累下不少环境欠账。比如农业,翻过“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人口”的一面,看到的是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达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如果以失去良好的环境、失去对自然的朴素情感为代价,生活的幸福指数能高吗?
    必须为可持续发展划定“生态红线”,在自然生态服务功能、环境质量安全、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严格确定保护的空间边界与管理限值。
    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学会算账。
    算小账、算眼前账,就会因小失大、寅吃卯粮。我省曾有这方面的教训。阳宗海砷污染事件当事企业从2005年到2008年,给当地上交的税收是1160万元,但国家治理污染拿出的钱超过11亿元。
    而算大账,算长远账、综合账,却能走得稳走得远。近年来,我省以“森林云南”建设为抓手,全面部署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陡坡生态治理、石漠化治理、江河流域综合治理和节能减排等“八大工程”,同时以法治思维,围绕高原湖泊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节能降耗等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立法,为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良好水平提供有力保障。2013年以来,我国北方和中东部地区多次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时,青山绿水的云南却引出了以“逃离北上广,去大理看蓝天白云”为代表的新闻话题。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完成营造林664.1万亩;全面完成污染物减排年度任务;九湖水质总体保持稳定,主要污染指标呈稳中有降的态势;1至11月,楚雄、蒙自、文山、普洱、大理、丽江等9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均达到100%……
    经济学有个“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它显示,污染在低收入水平上随人均GDP增加而上升,在高收入水平上随GDP增长而下降。但促使这根曲线折头向下的,是发展理念的转变。
    在转型升级中打造绿色产业
    规律表现为一种力,顺应它即为推力,违反它则为阻力。
    对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云南而言,发展仍是第一要务,是缩小发展差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这是规律的客观要求,但怎样发展却体现出我们对发展趋势的把握。
    2月8日至9日,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时,省委书记李纪恒指出,云南必须准确把握快速度发展、高水平发展、非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的基本要求,找准机遇承接点、优势爆发点,“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生存之基、发展之本,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良好生态是云南未来发展的优势,为后发地区提供了发挥比较优势急起直追的机遇和跳板。
    看投资。省发展改革委对2015年至2020年投资结构的分析显示,我省生态建设投资2009年至2013年年均增速12.8%,预测在我省列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后,将紧扣退耕还林等“八大工程”和九大高原湖泊和江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等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15年至2020年年均增长22.8%。
    看产业。我省坚持产业生态化,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在资源环境可承载的限度内对大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布局。在重点打造的5个万亿元产业中,大生物产业将围绕生物农业、生物林业、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等云南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重点,培养具备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特征的领航产业,在2016年占GDP比重达30%,2020年升至32%。重化工业带动GDP增长1个百分点,能增加70万个就业岗位,而以生物资源开发为主的轻工业带动GDP增长1个百分点,可增加300万个就业岗位。大旅游业则是典型的“无烟工业”,下一步与康体休闲/健康服务产业融合将成为政府投资撬动民间资本的重要杠杆。
    看机制。我省已就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等进行了任务安排,其中就包括建立生态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探索国家级贫困县考评机制这样的民意热点。惟有制度才能真正厘清权责,催生思想自觉和行动力。深化改革,依靠市场和法治建设生态文明正让政府、企业、群众的环保思维和行动方式产生巨大转变。
    去年,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省GDP总量全国排名升至第23位,实现了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提升。同时,全省工业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非电投资比重下降,生物医药、消费品等特色优势产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传统高耗能产业投资得到有效抑制,资源依赖表征逐步减弱。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高,产业竞争力与生态竞争力同步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步前进,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四个同步”后面,生动的内容正不断充实。
    保护和建设好云岭大地,让绿水青山成为发展的绿色银行,成为普惠的民生福祉,云南再踏征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