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云南文化近水楼台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1:11:52 昆明日报 聂根鹏 参加讨论
“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经济发展带”,还被认为是一条人类文明交融创新的“文化带”。 配图 云南民族文化有望在国际舞台找到一方天地。 配图 没人愿意错过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大好前景,云南也不例外。专家学者认为,“一带一路”的提出为中西部地区燃起增长新亮点,昆明作为云南的核心城市,应该找准契合点,找好立足点,借势打造昆明经济新增长极。 昆明是云南的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昆明是我国开发较早的内陆边疆城市,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是内地和西南地区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门户,中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东南亚文化、南亚文化在这里交融。 昆明处于亚洲的地理中心和5小时航空圈中心,处于东盟“10+1”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圈、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圈“三圈”交汇点。从地理版图来看,昆明属于“门户型”城市;从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南亚、西亚生产要素的流向来看,则是一个重要的集散地,属于“枢纽型”城市。 回溯历史,在“南方丝绸之路”和孟中印缅经济交往过程中,昆明早就在这个经济带中形成了一个中心,在英国人统治印度时,昆明被叫做“小孟买”,后来还被叫过“小上海”和“小香港”。特别是在滇越铁路通车后,更是被叫做“东方小巴黎”。 昆明在“一带一路”中扮演的不仅仅是“经济引擎”,更是不同文明的“交流使者”。在昆明打通区域内外交通、着手产业重塑调整和升级的同时,更要注重文化交流。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在云南和昆明的文化建设上,要尽量多地提到这一区域的文化共同点,要让东南亚的文化与云南的地方文化进行融合整合。 历史上,无论是古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都源自于不同民族的人们对文化交流交融的向往与参与,更需要依托于促进文化艺术取长补短、商贸活动热络开展、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无疑,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促进不同文明的发展。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推进文化先行,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古丝绸之路既是一条通商互信之路、经济合作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文明对话之路。古代中国许多物质文化和发明创造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后,对促进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代西方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知识,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这两条通道所展现的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心态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丝绸之路”这一具有广泛亲和力和深刻感召力的文化符号,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旅游文化 突破口 根据“一带一路”建设愿景与行动,有专家认为,云南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可以在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做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搞好“一带一路”建设,必须加强区域内人民的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相互支持,这样才能为开展区域合作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民心相通是助推剂,其途径是在深化政治互信和加强经济合作的同时,加强人文交流与合作,实现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民心相通着重在文化交流合作方面下工夫,而最得力的推手莫过于旅游业。早在“一带一路”战略出台之前,中国游客就涌向世界各地,无形中扮演了民间“商贸大使”的角色,让各地见识了中国人强大的购买力和拉动经济的能力,也增进了中外民众的相互了解。 专家认为,应该以昆明为起点建立“旅游走廊”、“文化走廊”。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副所长杨思灵头脑里有一个关键词——“筛选器”,从“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之初,他就给予高度关注。 他认为,昆明最大的优势是旅游、文化产业,“可以先通过旅游文化活动,加强与东南亚国家间的民间往来,互相了解才有经贸等进一步合作”,杨思灵认为,“春城这张名片真正打出去了,下一步的交往合作也就容易许多,而且,旅游、文化产业也是昆明的特色长项。云南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昆明可以做的事情其实很多,比如建立一个以昆明为枢纽的旅游、文化走廊,与目的地国家达成协议,让游客通关时免签或简化相关手续。” 在杨思灵的设想中,这条环线旅游走廊是这样的:昆明—仰光—曼谷—金边—河内—南宁—昆明。与此同时,积极推动沿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加强旅游圈线路旅游资源的营销与推广;促进旅游沿线通关便利化,积极推进免签制度的实现。 “当然也可以搭建一条通向更远方的旅游线,比如从昆明出发,经由缅甸到印度加尔各答、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最后通往阿富汗。”他建议在昆明和瑞丽、磨憨、腾冲等口岸,以及仰光、曼德勒、德木、达卡、加尔各答等建立人员便利化通道;开展教育、人力资源培训、语言文化交流、学术交流活动;建立和形成联合统一的旅游促销机制,开展边境旅游和跨境旅游项目,边境省邦节庆活动;鼓励民间自驾车旅游、汽车拉力赛、边境文化旅游、民族体育赛事等项目,让边境地区的人民广泛受益。 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昆明将成为面向东盟南亚的交通枢纽,这将极大推进国内外旅游人员进出昆明,但是,如果昆明仍像现在这样没有新的、更有市场吸引力的重大旅游项目,昆明的旅游边缘化程度将更严重。 长年从事旅游业的赵先生认为,在打通商贸通道时,更要注意打通由中国内地通过云南走向东南亚的过境旅游,以及外国游客到东南亚以后,通过昆明过境到中国腹地的过境旅游。而现在,从中国内地到东南亚去的旅客,绕开云南进入东南亚,而到东南亚旅游的外国游客到了东南亚旅游后,不再深入中国的云南,而是转头就回国了。 从事海外留学服务的朱女士表示,目前国内的高层次留学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和美国,东南亚国家的公立大学因为难以申请,让不少学生和家长认为东南亚国家留学质量不高。其实不尽然。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必定使得不少东南亚国家优质教育资源敞开大门,接纳更多的中国学子前往深造,还可以促使更多的东南亚国家的学生前往以昆明为中心的大学留学。在朱女士看来,优质教育资源的交换成果,不仅是人才的增加、科技的发展,更意味着文化的融合。 民族文化 “走出去” 在市政府参事高德敏看来,“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经济发展带”,还是一条人类文明交融创新的“文明带”。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渠道,也是世界文明日益多元、相互包容的时代标签。 作为云南的政治文化中心,昆明更应文化先行。在文化传承交流的“软”支撑上下工夫,精心策划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让昆明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通过文化交流出彩,把地区间的经济、社会、文化交流提高到新水平。 “流行的市场元素可以被标准化,但是我们云南民族特色的文化是无法标准化的。”曹彩梅说,“其实,云南文化产品真正走出去的太少,部分产品为了迎合国际市场的需求而改变元素,单纯运用猫头鹰、梦露等元素,做大批量的生产,但自己坚决不做那种改变。” 从15年前两台缝纫机、六人团队起家的小作坊,到如今解决近300人就业,产品销往上海、广州、北京等大中城市,并出口西班牙、日本、马来西亚等国际市场,产值瞄准五年后销售额8500万目标的昆明难看工艺礼品厂。小作坊飞黄腾达的背后,作为创始人的曹彩梅则一直铭记出发的原点。 设计专业中专毕业的她,创办公司两年前一次代销经历中与民族特色包的邂逅,从此便与传统特色文化定下了不解之缘,相守走过十余载。经历了企业关张边缘时候的不离不弃、产品缺乏市场认同时候的孤芳自赏,而更多时候则是企业一步一步走强过程中的低头默默前行。 “传承精华,融入时尚。”曹彩梅用多年的创业和从业经历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看法浓缩成这短短的八个字。在企业的产品展示区,各类饰品在一身时尚元素的外表下,总能看到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印记,或一行东巴文,抑或一副孔雀图案等,且这些民族的元素都由手工完成,两者和谐共存于一体。这有别于纯粹追逐时尚流行元素的饰品,手工绘制民族特色元素如点睛之笔,使人眼前一亮。 “‘一带一路’的契机为云南优秀民族文化走出去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做真正有生命力的东西,不能成为简单的加工制造商。”虽然从2010年到2014年,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开拓之路上走得并不顺畅,“但是自己坚决不会改变,改了就没有特色。” 曹彩梅认为,云南民族传统文化要真正走出去,不能被标准化的国际市场元素同化,而应该做到时尚与传统的真正融合,使传统元素与国际时尚接轨,可以在颜色搭配上、布料使用上顺应潮流,但是真正具有民族特色文化的精神不能改变,必须保持风格。 文化产业 新机遇 去年,由入驻昆明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的云南皇威传媒有限公司译制的《木府风云》、《舞乐传奇》、《北京青年》等9部356集优秀中国电视剧,输出到老挝等东南亚国家播出后受到热捧。据介绍,皇威公司今年还计划译制1095集影视剧输出到东南亚国家。 参与译制的人员,主要是来自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的老挝留学生。皇威公司每年能译制多语种国产电影50余部、电视剧1000余集,其他文化作品超过100期,形成了自己的影视资源库。译制作品的输出地,则以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家为主,这些节目,大多得以在当地国家级电视频道的黄金时段播出。 中国国产电视剧能在老挝播出,主要得益于云南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在老挝的落地。去年1月25日晚,云南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落地启动仪式,该频道也就此成为老挝境内第一个使用老挝语播出的外国频道。 老挝语版的《木府风云》、《中、老、泰三国联系纽带——会晒大桥通车纪实》、《老挝帕邦节盛况实录》等节目,均在当晚通过该频道的信号传入老挝千家万户。在中国影视剧进入老挝之前,老挝人民更习惯收看泰国的电视节目,现在这种状况已经随着中国软实力和国际传播力的提升,得到了很大改观。 老挝是云南籍华裔华人最多的国家之一。云南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刘铧称,国际频道是云南广播电视台“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一步,如果老挝模式获得成功,还会进一步复制到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昆明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是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成为中央财政资金重点支持发展的31个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之一,也是被国家科技部、文化部批准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核心区,目前,园区正积极向文化部申报国家文化产业试验园区。 昆明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于去年12月5日正式开园,目前类似皇威传媒这样特色明显的广告、创意类企业共有208家。园区的集约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日渐提升,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也逐渐显现。 园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一松称,2014年园区实现广告及关联产业产值约10亿元,到2016年园区产值预计可超过30亿元,直接提供社会就业岗位6000个,间接带动就业1.1万人,上缴各种税收约2亿元。 产业辐射 位于昆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昆明出口加工区,可谓“一带一路”中云南另一个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经济文化辐射点。 加工区的一项业务是珠宝玉石来料加工,玉石来源主要为缅甸。加工区内的云南紫云青鸟珠宝产业有限公司,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企业。2009年,该公司在加工区开发建设国际珠宝加工贸易基地,今年2月,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同意授予该公司云南文化创意博览园牌匾。 紫云青鸟·云南文化创意博览园,占地面积227亩,规划为国内文化产业加工区、国际文化产品博览展示区以及国际文化综合保税区三大区域,涵盖保税区与非保税区两大地块,建成后将是西南地区乃至国内罕有的特色文化产业园项目。 “我们将依托出口加工区所享有的报关报税和进出口等特殊的政策优势,围绕‘金木土石布’打造富有云南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平台。”博览园旅游信息部副总监杨敏说,“金”就是包含传统斑铜、斑锡、乌铜走银和民族刀具等在内的金属工艺品,“木”就是以红木、木雕、根雕、竹编和藤编为主的工艺品体系,“土”则是以建水紫陶等产品为主的陶瓷艺术,“石”是以翡翠为代表的翡翠玉石产业,“布”则是以民族刺绣为基础,发展云绣系列产品,通过打造文化产业集群平台,进而打造“永不落幕的文博会”。 在石艺、木艺方面有着相当研究的于涌,目前就已经将自己的绿雪斋丽江雅集艺术创作工坊落户于博览园国内文化产业加工区,他的一件命名为《干河》的作品,通过木头和石子的简单搭配,就营造出了干河的艺术意境。目前,像他这样富有特色且已入驻该区域的企业,已超过60家。 “2005年6月,加工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昆明出口加工区管理局局长陈郁锋说,2008年2月加工区封关运行,目前累计投资超过100亿元,共有18家企业入驻,其中生产制造企业12家,保税物流企业5家,还有种子公司一家。去年,加工区进出口贸易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达到1.25亿美元,今年预计会更好。 陈郁锋介绍,加工区的主要辐射区域为东南亚,兼具南亚和欧洲。比如,加工区生产的电子门禁系统、太阳能和光伏产品,主要销往欧洲,而保税物流、汽车整车和零部件销售、杂交水稻等种子出口业务,则主要面向东南亚。 “为什么说出口加工区是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一个辐射中心呢,因为我们有很好的区域位置,国内很多地方要出口到南亚东南亚的产品,包括机器设备、化肥、咖啡豆、农产品,一般都要先集中到我们这里,凑够了量,然后用几十个集装箱一起发往南亚东南亚。”陈郁锋说,虽然目前出口加工区的主要市场还是东南亚,但南亚的市场也在拓展之中,只是目前还受制于交通条件和空运成本等因素。 谈到出口,自然也有进口。玉石毛料、红酒和其他一些东南亚南亚的特色产品,也会进口到国内。陈郁锋说,目前加工区的出口和进口业务基本上各占一半,而通过昆曼大通道开展的物流业务,则达到了6700多万美元,占出口加工区进出口额的一半还多,“除了越南方向云南与广西不好比,在老挝、缅甸、泰国这个方向,云南的辐射作用绝对突出。”据他介绍,出口加工区发往缅甸的主要是钢筋、水泥等基础物料,而发往泰国的,则以鲜货为主。 昆明出口加工区设立以来,只有保税加工单一功能,其他项目则受到很大限制。目前,出口加工区正积极向国务院申请成立“昆明综合保税区”,而发展现代服务业,比如建设航空服务基地等,就是出口加工区正在做的事情之一。 记者聂根鹏报道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我省打造“一带一路”吉林旅游版
- 下一篇:整乡整村推进 建设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