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江:齐心共建幸福新家园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2:11:17 云南日报2015年6月3日 本报记者 邓清文 参加讨论
2014年5月24日和5月30日,盈江县先后发生了5.6级和6.1级地震。5月30日的地震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建州以来震级最大、破坏性最强、涉及范围最广的地震,让当地许多百姓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也让全国亿万人民记住和牵挂上了这个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边境小城。 如今,整整一年过去了,他们生活得怎么样?家园重建得如何?2015年5月30日,记者再次踏上这片曾经被地震重创而满目疮痍的土地时,看到的是恢复了昔日美丽“容颜”的山村和洋溢着幸福笑脸的村民。 震后,各族群众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上下一心,坚强不屈,灾区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家园得到重建,产业快速发展……整个灾区一步步实现了凤凰涅槃。 民生为本 重建燃起新希望 从卡场镇出发,顺着蜿蜒的乡村盘山公路行驶,只见翠竹绿树覆盖的青山间,一栋栋独具景颇族特色的崭新楼房正拔地而起,鲜艳的外观在青山绿水间格外显眼。 走进去年地震的重灾区卡场镇麻竹岭杆村民小组,记者欣喜地看到曾经倒塌崩裂的一片片村舍,已经变成了一栋栋木楼青瓦的两层新居,曾经的泥泞小道也变成水泥路面,新建的沟渠正在往田间延伸,地里的庄稼长势正旺。 重建户李麻鲁正热情地招呼着前来祝贺帮忙的亲朋好友,前一天正好是她女儿出嫁的喜庆日子,四邻八方的村民都前来帮忙祝贺。看见记者到来,李麻鲁拿出了女儿女婿的结婚照与记者分享喜悦,她说:“刚搬新家又办喜事,双喜临门啊!几十年没有这么高兴了,这日子我是知足了。” 去年地震,李麻鲁家唯一的两间砖房成了废墟,如今,一家人住上了2层楼的景颇族新居。“现在新房建起来 ,困难的时候过去了。大家开始忙着种水稻,下一步再种点辣子、养几头猪,日子越来越好了。”看着新居院内,亲戚朋友随着音乐载歌载舞、欢聚一堂,李麻鲁感慨地说,“一年前,我哪敢想到会有今天?” 恢复重建以来,盈江县以建设睦邻固边富裕新家园为目标,总投资21.33亿元,实施民房重建、民生改善、基础设施、防灾减灾和特色增收五大工程。并于去年春节前完成受损民房的修缮加固,计划今年6月30日前完成受损民房的拆除重建,12月底前全面完成恢复重建任务。 在勐弄乡麻立坡村,村民左显兰正忙着给院内的牡丹、玫瑰浇水。由于老公去世得早,她需抚养2个孩子读书,左显兰家里的生活一直很困难。去年地震,家里唯一的两间房屋还被震倒了。“当时真的对生活没有什么希望了。”左显兰回忆道。地震发生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左显兰不仅盖起来120平方米的3间新房,还养了100多只鸡和4头大肥猪,并种植了30多亩的沙木林。 “恢复重建以来,党和政府都特别关心我们,李纪恒书记百忙之中还来家里看望我,关心我生活好不好,下一步产业怎么发展,我们心里非常感激。”指着墙上与李纪恒书记的合影,左显兰动情地说,“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信心和希望也更足了。” 据盈江县重建办工作人员介绍,在民房重建工作中,盈江县坚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发挥群众智慧、充分发动群众自建的原则,综合采取五架房大修式重建、统规自建、分散自建等方式,把恢复重建的刚性要求和群众重建家园的强烈愿望有机结合,共实施民房修缮加固13957户,拆除重建5086户。 在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盈江县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工程责任承诺制、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等“六项制度”,对恢复重建资金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和效果实行全过程跟踪监督,确保资金使用零违规、干部零违纪。 奔走在盈江县3个地震受灾最重的乡镇,满眼都是恢复重建的如火如荼景象,看到乡间多数最好最漂亮的房子是政府帮受灾群众重建的新房,记者真切地感受到: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去年的沉痛已变成了今年的希望。 党建为先 干群联动更贴心 找到杨勇时,他正在泥泞的水沟帮村民一起干活。作为盘龙山安置点工作组的组长,这样的生活已经成为了他的常态。去年6月5日,盈江县组织“四级联动”工作组进驻盘龙山安置点帮助恢复重建以来,他和工作组的其他党员干部一起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放弃了节假日的休息时间,指导帮助受灾群众建盖新居。 盘龙山因为地质条件复杂,土质松软,加上每年2200-2500毫升降雨量,使其交通十分不便,材料运输困难,只要下雨,运输车辆就上不去,挖机陷入泥潭不能施工。为了保证工程进度,确保村民能按时住进新屋,工作组带领村民用沙石铺垫给挖机施工,用马拉沙、水牛拉建筑材料等方法,确保了工程进展。 “从进驻开始,我们就强调党员必须充分发挥先锋带头作用,有困难我们先上,积极帮老百姓协调解决在恢复重建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取得老百姓的充分信任。”杨勇介绍说,工作组身体力行调动了村民恢复重建的信心。从今年农历大年初一开始,工作组与村民一起发挥互帮互助精神,挨家挨户帮忙竖大梁,创造了平均每天3.5间主体房屋建设的“盘龙山速度”,获得县、乡两级的一致表扬。 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建在恢复重建中的积极作用,盈江县结合实际建立了县级主要领导联系挂钩乡镇、处级干部联系挂钩村、科级领导联系挂钩村民小组、党员干部联系挂钩农户的“四级联挂”责任制,全县86个县直部门全部联挂卡场、勐弄、苏典三个重灾乡镇的136个村民小组,3187名党员干部联挂16607户群众,174名工作队员长期驻村开展工作,涉及民房重建的群众全部有党员干部结对帮扶。 工作中,挂钩党员干部就近就便学习借鉴恢复重建经验、帮助垫付资金启动工程,党员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亲如一家人,甚至自掏腰包把群众建房当成自家事,各族干部群众之间形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党员、干部把集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不辞辛苦、不计报酬,上下衔接政策、积极发动群众,充分发挥标榜示范作用,营造了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积极推进恢复重建的良好氛围。“盈江县委副书记、恢复重建办主任李君川说。 在苏典乡下勐劈自然村,说起党支部在重建中发挥的作用,村民讲起来如数家珍。“只要你一心一意为民办事,遇到困难能牺牲小我为大家,村民自然会认可和支持你。”对于村民们的赞誉,村支部书记栋兴强诚恳地说。 自从恢复重建以来,盈江县的各级党员干部,深入挂钩重灾区,帮百姓现场解决实际问题,不管是夏日酷暑抑或是寒风冬日,从来没有动摇他们挂钩帮扶的决心。在灾区恢复重建点,记者看到每一名挂钩工作组的党员干部讲起当地农户家庭情况都是头头是道,他们走进每一户农家都如自己家一样亲切。 地震来临时,基层党员干部冲锋在最危险的地方,那时他们是群众抗震救灾的 “顶梁柱”;地震过后,基层党员干部出现在大家最需要的地方,这时他们是群众恢复重建的“主心骨”。 “用真心去指挥,用行动去带动”是他们制胜的工作法则。恢复重建与基层党建相结合,让党建促重建,凝聚了人心,聚集了力量,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成为当地党建工作的一大特色。 团结为主 互帮友爱谱新曲 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县,民族团结一直是盈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之一。在此次恢复重建中,灾区群众不分民族、不分村组互帮互助、换工帮工,相互扶持、相互帮衬,村组之间建立了轮流帮忙、相互帮工的协作机制,村组集体出义务工、出建筑材料帮助孤寡老人和困难家庭建房屋,形成了齐心协力重建新家园的良好氛围。 麻竹岭杆是一个典型景颇族聚集村寨,在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中,村民们充分发挥互帮互助精神,一户村民建房树大梁,全村村民小组甚至周边的村民都会来帮忙。“面对困难,大家相互鼓励,没有民族差别,就像一家人一样。”村支书孙忠芬由衷地说,在好心人的支持和帮助下,村里还盖起了织锦厂,为村民以后的生产生活提供一个可靠的保障。 在盈江恢复建设工作中,互帮互助的精神并非个例,而是不断涌现。苏典乡下勐劈村的栋兴国就是其中代表之一。50多岁的栋兴国是村里唯一会建盖傈僳族民居的师傅,地震震垮了他家的房子,他却丢下自家房子成了村民的免费“建造师”,帮村民一家一家盖新房,直到村民的房子都建设完毕,他才回家开始自建。“现在村里唯一还没建完的房屋就是他家的。”受栋兴国帮助第一批住进新房的村民栋木二充满感激地说。 在恢复重建中,盈江县十分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通过与民族文化村建设相结合,在村寨建设上把握住民族、文化的元素,坚持民族特色理念,做到发展与民族文化相和谐,在完成重建任务的同时打造出民族特色,引导汉族群众建设“五架房”、景颇族群众建设“木楼房”、傈僳族群众建设“木棱房”,并制作了具有民族文化品味的恢复重建标识,积极恢复和打造民族传统文化村寨。 民族节庆活动则是盈江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又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提振灾区人民恢复重建的信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盈江县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精心准备和举办当地景颇族和傣族群众最隆重的节日——目瑙纵歌节和泼水节,灾区群众纷纷精心准备并参与,活动现场欢笑声久久回荡,人人脸上都洋溢着满满的幸福。“在恢复重建的关键时期,庆祝活动有助于灾区少数民族群众重拾信心和希望,比往年具有更重大的意义。”盈江县委宣传部长周湛禄表示。 “灾难浇不灭燃烧的希望,痛苦摧不垮挺起的脊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盈江县各族群众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用汗水和双手,在一片片废墟上重建美丽新家园。 产业为重 长远谋划促发展 如果不是亲自走进,记者不曾想到曾经的重灾区——勐弄乡地方河村寨会有如此惊人的变化。雕铸的青石围墙,规划有序的傈僳族民居,道路两旁的绿化带以及太阳能路灯,石板铺垫的村民活动广场……宛如走进一个旅游景区的生态小镇,而门外是一片美丽的草甸风光,青山绿水相间,牛羊在草地悠闲吃草。 “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民族特色村寨,将其打造为生态观光和民族特色相结合的旅游目的地是我们对地方河下一步发展的产业规划。”勐弄乡党委书记冯镓濠说,作为全乡统规自建点中唯一整组搬迁的小组,当地党委、政府决定以恢复重建为契机,着力打造“汉傈文化互为融合的特色风情小寨”,既解决好搬迁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又为下一步村民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解决好灾区群众吃穿住行等问题无疑是恢复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随着群众生活的稳定,灾区群众长远生计问题成为当地党委、政府考虑的重点。其中,抓好产业发展的“造血功能”不仅是民生工程的延续,也将为灾区群众长远发展创造更好的生活基础。 在麻立坡村,50多岁的村支书张景富正在自己后院种植重楼。为了更好地扶持灾区群众发展种植业,当地政府组织科技人员到农户家进行一一现场指导, 张景富也因此试种了1亩多重楼。“如果种植成功,到成熟期一年可有近10万元收入,下半年还打算再种4亩党参和5亩核桃。”张景富说:“现在村民都已基本建好新家,发展致富的愿望很强烈,每家每户都在房前屋后种植山茶、杜仲,政府也帮我们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下一步种植养殖产业发展将成为我们恢复重建的重点。”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盈江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已进入高效建设、整体提升的攻坚阶段,扎实推进重建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不断壮大产业发展实力,促进灾区群众奔康致富,是盈江灾后恢复重建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以勐弄乡为例,作为卡场、苏典两个乡镇的集贸中转站,年平均降雨量2200-2500毫米的湿润气候,使其土地、水利资源丰富,适宜经济林果的生长,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优越条件。勐弄乡根据各受灾恢复重建点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各村适合发展的优势产业:中山村民小组发展核桃种植项目,勐弄村麻立坡村民小组发展生态鱼养殖项目,松园村湾塘武家寨搬迁点、地方河搬迁点和盘龙山搬迁点发展黄牛养殖项目,楂子林搬迁点生猪养殖项目。 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盈江县始终坚持一手抓重建一手抓发展,将恢复重建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立足区域产业实际和优势资源,加大对灾区的产业扶持力度,恢复重建规划安排了产业发展项目8个,投资3.2亿元,着力恢复灾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引导和帮助群众利用优势发展产业,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特色旅游、林果经济等优势产业,努力做到一村一产业、一村一品牌。 回顾一年时光,地震之初的抗震救灾精神,为灾区群众抚平心灵的创伤;恢复重建的同心协力,让灾区群众重塑生活的坚强。 五大工程 总投资21.33亿元,实施民房重建、民生改善、基础设施、防灾减灾和特色增收五大工程 六项制度 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工程责任承诺制、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等“六项制度”,确保资金使用零违规、干部零违纪 四级联挂 建立县级主要领导联系挂钩乡镇、处级干部联系挂钩村、科级领导联系挂钩村民小组、党员干部联系挂钩农户的“四级联挂”责任制,86个县直部门联挂136个村民小组,3187名党员干部联挂16607户群众,174名工作队员长期驻村开展工作 文化保护 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通过与民族文化村建设相结合,把握民族、文化元素,坚持民族特色理念,积极恢复和打造民族传统文化村寨 产业发展 将恢复重建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安排产业发展项目8个,投资3.2亿元,着力恢复灾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引导和帮助群众利用优势发展产业,努力做到一村一产业、一村一品牌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大瑶山村的“领头雁”
- 下一篇:四川最后18.86万人将告别无电生活